【明報專訊】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就去年11月審計署發表的直資學校「混帳」問題報告,完成3個聆訊,點名對教育局長孫明揚的監管直資「無牙力」言論感到驚訝,認為不可接受。報告揭發教育局監管漏洞,全局有多達160名官員監察全港學校,但僅派其中7人監管每年涉及25億元公帑的直資學校,4度以「遺憾」狠批教育局監管不力。
教育局長孫明揚昨回應﹕「我作為問責官員,對於我屬下管理的事和所做的事一定要負上全部責任,最重要是經一事、長一智,我們一定要向前看。」
孫明揚:成立小組研改善
他表示,已按帳委會建議成立工作小組,由常任秘書長謝凌潔貞任主席,成員包括6名專業人士和4名教育局官員,下月起研究改善直資學校管治措施。
他續稱,全港直資學校將於4月提交2009/10年帳目,首次須交代購置物業、私立班級及商業活動收支、保養維修費、學費減免/獎學金計劃詳情,以及將學校儲備以「政府撥款」及「非政府經費」分別列出。
去年11月發表的審計報告,揭發直資學校帳目混亂及獎助學金撥備不足等10宗罪,但孫明揚在帳委會聆訊時,直認對監管直資「沒有牙力」,成為帳委會聆訊報告的矛頭。
無專門監管直資制度
帳委會主席黃宜弘昨發表報告時表示,對孫明揚自稱「沒有牙力」規管違規直資學校感驚訝,他指教育局可向直資學校發警告信、派員進駐校董會,甚至吊銷資格,狠批局方「有牙力而不用力」,沒有做好監察角色。
報告披露,教育局在2007至09學年的3年來,曾向直資學校發出226封忠告信,其中88封因學校出現財務問題而發出,但審計署最終仍揭發大量問題,反映教育局監管不力。
另外,根據09年財政預算案,教育局撥出25億元資助72間直資學校,相當於全港小學全年開支四分之一,但昨日公布的報告揭露,教育局監管直資的人手嚴重不足。
1官支援13直資校 官津1比6
資料顯示,教育局共有5個部門參與直資學校的監管工作,但並無專門監管直資學校的制度。教育局轄下的區域教育服務處共有153名官員向所有學校提供行政及發展支援,但至去年僅得5.4名官員介入直資運作,佔總人手3.5%,相當於一名官員支援13間直資,津貼學校的支援官員比例則為1對6左右。此外,教育局在2005年只派出0.9名核數人手,審查4宗直資學校帳目個案,至2010年才增加人手至2.5人,審查個案增至12宗。
建議成立高層直資管理組
帳委會建議教育局成立高層直資管理小組,而局長及高級官員必須知悉直資嚴重違規事件,另外需要廣加宣傳學費減免及獎學金計劃,甚至要求社署發放學費特別津貼,讓綜援學生有機會入讀直資學校。
教育局發言人補充,日後將由副秘書長領導常設內部工作小組,跟進嚴重違規事件及每年經審核的直資帳目,加強檢視直資學校的財務安排。
直資議會歡迎自我評估
對於帳委會認為教育局應為直資制訂自我評估制度,直資學校議會主席林建華表示歡迎,「讓直資學校可自我監管,避免監管密不透風,造成直資津校化」。他又指出,現時每3個月才與教育局分區官員定期見面,期望日後可與教育局緊密溝通。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