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毒菇天下,小心提防。踏入雨季,市民摘菇中毒個案相繼發生,單計上月便有至少三宗摘野菇中毒個案,分別於山邊及市區取得毒菇,可見毒菇隨處可見。《蘋果》記者隨真菌學專家鄧銘澤到大埔滘自然保護區視察,短短三小時已發現三種不同毒菇。專家提醒,本港約有3%野菇有毒,進食後嚴重可致命;就算野菇不含毒素,亦可能受環境污染,呼籲市民切勿進食。
記者:潘婉玲 攝影:翁鈺輝
相關新聞:上水 西貢 遍地 小學生:媽咪唔准我摘
浸會大學國際學院樹木管理學科統籌及講師鄧銘澤,日前帶領記者到大埔滘自然保護區視察,訪問前連日大雨,鄧銘澤坦言,這並非最佳的野菇生長天氣,因為剛冒起的野菇可能會被大雨沖走,必須配合雨水和陽光才有利菇菌生長。而每年4月至8月,便是進食毒菇的高危時間。
市區菇菌多受污染
然而,鄧銘澤沿途亦發現大量可食用的多孔菌及靈芝,於枯木中長出,鄧銘澤指本港發現的多為黑芝,藥用價值不高,鄧稱,雖然野生多孔菌及靈芝不含毒素,但並不建議食用,「市區花槽好多都噴咗蚊水,或者灑老鼠藥,喺嗰度生長嘅菌類好可能已經受污染。」
抵達休息處不久,鄧銘澤便於地上泥土中發現一株「裸蓋傘」,外表平凡,菌傘呈淺棕色,因此有「迷幻菇」之稱。鄧銘澤表示,曾有朋友於荷蘭旅遊期間到店舖購買迷幻菇,豈料效力強勁,吃下不久便出現精神亢奮、暈眩的狀態,「佢要即刻搵個地方坐低,我梗係鬧佢,唔應該試。」鄧指,迷幻反應因人而異,雖然喝汽水可紓緩效果,但呼籲市民切勿亂食。
鄧銘澤多年來研究植物病理及真菌學,經常開辦導賞團,帶領學生及市民到郊外了解植物生態。2015年鄧於本港首次發現發光菇(Neonothopanus nambi),訪問當天,鄧銘澤與記者於大埔滘步行約兩小時後,亦成功發現此罕有野菇,鄧銘澤提醒,發光菇可導致腸胃炎型中毒,誤服後會出現肚瀉、嘔吐,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可導致脫水。
食「鬼傘」嘔吐暈眩
鄧銘澤解釋,發光菇又名夜光菇,一般於5、6月生長,黑暗環境下會發出綠色螢光,生存能力較弱,被陽光曬到很快會凋謝,只能存活一至兩天。鄧銘澤解釋,由於菌絲已滲入泥土、樹木,菇菌凋謝後,亦會於同一地方再次生長。
當一行人準備回程,途中再於草地上發現另一種有毒野菇「鬼傘」,更多達10數株。鄧銘澤指,鬼傘呈深褐色,有明顯皺摺,外型呈傘狀,由於鬼傘十分脆弱,幼細的菌柄容易被大風吹斷,因此一般只存活一至兩天,而誤食鬼傘後喝酒,會導致酒醉型中毒,出現嘔吐、暈眩徵狀。
鄧銘澤指,坊間一般認為只有顏色鮮艷的野菇才有毒,此認知大錯特錯,「致命白鵝膏」外形雪白,且帶有清新菌香,因此令人認為可食用而誤服,2015年曾有一名29歲青年便因進食致命白鵝膏,最終需進行肝臟移植保命。另外,導致全球大部份野菇中毒個案的「綠摺菇」,灰白色的外表亦平平無奇,更與可食用草菇極相像,誤服卻可導致腹瀉、嘔吐,甚至脫水。
《蘋果》其後再到曾經出現毒菇的地區視察,包括:西貢馬遊塘、沙田穗禾苑、上水、觀塘麗港城等,其中於北區公園發現可導致酒醉型中毒的鬼傘,馬遊塘則發現可導致腸胃炎中毒的粉摺菇,反映毒菇於市區隨處可見。
今年暫有四宗中毒
對於進食毒菇事件時有發生,鄧銘澤稱,植物存在於大自然有不同意義,部份與樹木為共生關係,人類進食後才有害,他並不同意將毒菇清除,「聖誕花都有毒,但觀賞用係完全冇問題,每樣植物都有佢存在嘅價值。」鄧銘澤認為,加強教育才是治本方法。數年前起,鄧銘澤的實驗室與瑪嘉烈醫院病理部合作,鄧除向醫院提供毒菇資訊,當有病人疑因進食野菇中毒入院,醫生會將有關毒菇照片傳給鄧銘澤分辨,以便醫院即時提供適當治療,避免耽誤病情。
根據衞生署統計,2017及2018年分別有三宗及四宗,因進食野菇中毒個案,其中一人死亡。而今年截至上月底已有四宗個案。去年3月,一名中年男子於大埔行山時採摘數株「毒鵝膏菌」回家進食,約10小時後腹痛、嘔吐及腹瀉,翌日肝功能損傷,數日後離世。
記者:潘婉玲 攝影:翁鈺輝
相關新聞:上水 西貢 遍地 小學生:媽咪唔准我摘
浸會大學國際學院樹木管理學科統籌及講師鄧銘澤,日前帶領記者到大埔滘自然保護區視察,訪問前連日大雨,鄧銘澤坦言,這並非最佳的野菇生長天氣,因為剛冒起的野菇可能會被大雨沖走,必須配合雨水和陽光才有利菇菌生長。而每年4月至8月,便是進食毒菇的高危時間。
市區菇菌多受污染
然而,鄧銘澤沿途亦發現大量可食用的多孔菌及靈芝,於枯木中長出,鄧銘澤指本港發現的多為黑芝,藥用價值不高,鄧稱,雖然野生多孔菌及靈芝不含毒素,但並不建議食用,「市區花槽好多都噴咗蚊水,或者灑老鼠藥,喺嗰度生長嘅菌類好可能已經受污染。」
抵達休息處不久,鄧銘澤便於地上泥土中發現一株「裸蓋傘」,外表平凡,菌傘呈淺棕色,因此有「迷幻菇」之稱。鄧銘澤表示,曾有朋友於荷蘭旅遊期間到店舖購買迷幻菇,豈料效力強勁,吃下不久便出現精神亢奮、暈眩的狀態,「佢要即刻搵個地方坐低,我梗係鬧佢,唔應該試。」鄧指,迷幻反應因人而異,雖然喝汽水可紓緩效果,但呼籲市民切勿亂食。
鄧銘澤多年來研究植物病理及真菌學,經常開辦導賞團,帶領學生及市民到郊外了解植物生態。2015年鄧於本港首次發現發光菇(Neonothopanus nambi),訪問當天,鄧銘澤與記者於大埔滘步行約兩小時後,亦成功發現此罕有野菇,鄧銘澤提醒,發光菇可導致腸胃炎型中毒,誤服後會出現肚瀉、嘔吐,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可導致脫水。
食「鬼傘」嘔吐暈眩
鄧銘澤解釋,發光菇又名夜光菇,一般於5、6月生長,黑暗環境下會發出綠色螢光,生存能力較弱,被陽光曬到很快會凋謝,只能存活一至兩天。鄧銘澤解釋,由於菌絲已滲入泥土、樹木,菇菌凋謝後,亦會於同一地方再次生長。
當一行人準備回程,途中再於草地上發現另一種有毒野菇「鬼傘」,更多達10數株。鄧銘澤指,鬼傘呈深褐色,有明顯皺摺,外型呈傘狀,由於鬼傘十分脆弱,幼細的菌柄容易被大風吹斷,因此一般只存活一至兩天,而誤食鬼傘後喝酒,會導致酒醉型中毒,出現嘔吐、暈眩徵狀。
鄧銘澤指,坊間一般認為只有顏色鮮艷的野菇才有毒,此認知大錯特錯,「致命白鵝膏」外形雪白,且帶有清新菌香,因此令人認為可食用而誤服,2015年曾有一名29歲青年便因進食致命白鵝膏,最終需進行肝臟移植保命。另外,導致全球大部份野菇中毒個案的「綠摺菇」,灰白色的外表亦平平無奇,更與可食用草菇極相像,誤服卻可導致腹瀉、嘔吐,甚至脫水。
《蘋果》其後再到曾經出現毒菇的地區視察,包括:西貢馬遊塘、沙田穗禾苑、上水、觀塘麗港城等,其中於北區公園發現可導致酒醉型中毒的鬼傘,馬遊塘則發現可導致腸胃炎中毒的粉摺菇,反映毒菇於市區隨處可見。
今年暫有四宗中毒
對於進食毒菇事件時有發生,鄧銘澤稱,植物存在於大自然有不同意義,部份與樹木為共生關係,人類進食後才有害,他並不同意將毒菇清除,「聖誕花都有毒,但觀賞用係完全冇問題,每樣植物都有佢存在嘅價值。」鄧銘澤認為,加強教育才是治本方法。數年前起,鄧銘澤的實驗室與瑪嘉烈醫院病理部合作,鄧除向醫院提供毒菇資訊,當有病人疑因進食野菇中毒入院,醫生會將有關毒菇照片傳給鄧銘澤分辨,以便醫院即時提供適當治療,避免耽誤病情。
根據衞生署統計,2017及2018年分別有三宗及四宗,因進食野菇中毒個案,其中一人死亡。而今年截至上月底已有四宗個案。去年3月,一名中年男子於大埔行山時採摘數株「毒鵝膏菌」回家進食,約10小時後腹痛、嘔吐及腹瀉,翌日肝功能損傷,數日後離世。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