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登上全球最高的珠穆朗瑪峯峯頂,曾是專業攀山家的專利,但隨着珠峯所在的尼泊爾將之化成一盤盈利可觀的生意,征服珠峯就由人類偉大歷險漸變為中產也可負擔、能力不受監管的旅行,登峯之路因此人滿為患,構成本年至今已有至少11人死的不尋常悲劇。
相關新聞:踏屍而行只為自拍 如困獸鬥
看畢登山客在珠峯8,000米高至8,850米山頂之間地帶排長龍的照片,曾兩度登頂的美國攀山家阿奈特(Alan Arnette)直言深受打擊,「登山不應如此,登山者不僅限於此,珠峯更絕對並非如此。」在被視為最適合踏足珠峯山頂的5月,今年估計有破紀錄的810人成功(連嚮導),當中從尼泊爾大本營上山的多達619人,但完成壯舉前可能要輪候長逾三小時,部份人因高山症等原因死亡,其中9人葬身尼泊爾一方,而對上一個珠峯奪11命以上的年份,是發生雪崩的2015。
團費大跌吸引中產參加
登珠峯近10年越趨商業化,似乎是業餘挑戰者大增的主因。尼泊爾的珠峯登山團營辦商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團費因而下降,傳統營辦商、總部在英國的Jagged Globe每位收費約4.5萬英鎊(45萬港元),但主要來自尼泊爾本土的新競爭者,割價至最低每位2.5萬英鎊(25萬港元),因此吸引眾多中國和印度中產攀珠峯。
尼泊爾政府亦大力推動珠峯旅遊,發出的登珠峯許可證逐年遞增且無上限,今年就批了破紀錄的381張,更不要求申請者提交登山履歷。除了每張開價1.1萬美元(8.6萬港元)的許可證收益,珠峯團更可帶挈尼泊爾酒店、航空公司、食肆、行李搬運工、登山嚮導等齊齊賺錢,對作為全球最窮國之一的尼泊爾而言,絕對是一條不可多得的財路。
相關新聞:尼泊爾命脈 每年吸金23億
有人抵埗後才學登山
奧地利攀山家、近年將珠峯團業務由尼泊爾移師中國的富滕巴克(Lukas Furtenbach)指,尼泊爾政府相當腐敗,本土珠峯團營辦商對客人攀山能力的審查亦寬鬆,部份人甚至在抵達大本營後才學習使用登山工具。登山客的供氧系統更有嚴重問題,有人指氣缸漏氣甚至爆炸,或因由黑市充氣。尼泊爾登山協會亦批評政府通常在登山者出發前數天才發出許可證,令他們準備時間不足;當地營辦商否認選客粗疏,反指政府須加強監管,提供清晰指引。然而,尼泊爾官員堅稱珠峯人多擠迫與許可證審批機制無關,歸咎部份登山客訓練不足,因此強調當局不會為許可證數量設上限。
值得留意的是,珠峯是全球逾8,000米的芸芸高山中,高度最高、技術門檻卻較低的一個,加上天氣預測科技日新月異,也令夢想征服它的人越來越多。南韓登山家嚴弘吉指「現在有許多人看輕珠峯攀爬,只視之為娛樂,以為不經密集式訓練也可成事」。
英國《金融時報》/美國《紐約時報》
相關新聞:踏屍而行只為自拍 如困獸鬥
看畢登山客在珠峯8,000米高至8,850米山頂之間地帶排長龍的照片,曾兩度登頂的美國攀山家阿奈特(Alan Arnette)直言深受打擊,「登山不應如此,登山者不僅限於此,珠峯更絕對並非如此。」在被視為最適合踏足珠峯山頂的5月,今年估計有破紀錄的810人成功(連嚮導),當中從尼泊爾大本營上山的多達619人,但完成壯舉前可能要輪候長逾三小時,部份人因高山症等原因死亡,其中9人葬身尼泊爾一方,而對上一個珠峯奪11命以上的年份,是發生雪崩的2015。
團費大跌吸引中產參加
登珠峯近10年越趨商業化,似乎是業餘挑戰者大增的主因。尼泊爾的珠峯登山團營辦商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團費因而下降,傳統營辦商、總部在英國的Jagged Globe每位收費約4.5萬英鎊(45萬港元),但主要來自尼泊爾本土的新競爭者,割價至最低每位2.5萬英鎊(25萬港元),因此吸引眾多中國和印度中產攀珠峯。
尼泊爾政府亦大力推動珠峯旅遊,發出的登珠峯許可證逐年遞增且無上限,今年就批了破紀錄的381張,更不要求申請者提交登山履歷。除了每張開價1.1萬美元(8.6萬港元)的許可證收益,珠峯團更可帶挈尼泊爾酒店、航空公司、食肆、行李搬運工、登山嚮導等齊齊賺錢,對作為全球最窮國之一的尼泊爾而言,絕對是一條不可多得的財路。
相關新聞:尼泊爾命脈 每年吸金23億
有人抵埗後才學登山
奧地利攀山家、近年將珠峯團業務由尼泊爾移師中國的富滕巴克(Lukas Furtenbach)指,尼泊爾政府相當腐敗,本土珠峯團營辦商對客人攀山能力的審查亦寬鬆,部份人甚至在抵達大本營後才學習使用登山工具。登山客的供氧系統更有嚴重問題,有人指氣缸漏氣甚至爆炸,或因由黑市充氣。尼泊爾登山協會亦批評政府通常在登山者出發前數天才發出許可證,令他們準備時間不足;當地營辦商否認選客粗疏,反指政府須加強監管,提供清晰指引。然而,尼泊爾官員堅稱珠峯人多擠迫與許可證審批機制無關,歸咎部份登山客訓練不足,因此強調當局不會為許可證數量設上限。
值得留意的是,珠峯是全球逾8,000米的芸芸高山中,高度最高、技術門檻卻較低的一個,加上天氣預測科技日新月異,也令夢想征服它的人越來越多。南韓登山家嚴弘吉指「現在有許多人看輕珠峯攀爬,只視之為娛樂,以為不經密集式訓練也可成事」。
英國《金融時報》/美國《紐約時報》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