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專」言中醫:從流汗透視身體資訊長青網文章

2019年06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6月13日 06:35
2019年06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在臨床上可見不少病人會問:「醫師,我經常出汗,是不是很虛?」其實汗出不一定是虛,出汗是生理現象,中醫認為是人體陽氣蒸騰津液從腠理而出的產物,人體通過出汗來調節陰陽平衡。人體在一些正常情況下,如運動後、天氣熱、吃辣或過熱食物後等,都會汗出增多,兒童時期身體代謝較成人旺盛,也會比成人多汗出,不作為病。


所謂「陽加陰謂之汗」,陰陽失調可導致不正常汗出,稱為病汗。中醫還會根據汗出的時間、顏色、部位、隨症狀等作出辨證治療。


(1)時間:白天動則出汗多稱為自汗,睡眠時汗出為之盜汗,自汗多與氣虛、陽虛等有關,盜汗則多與陰虛、血虛等有關。


(2)顏色:汗的顏色不一定透明,穿淺色衣服上可見黃色汗迹,中醫稱為黃汗,這是因為濕熱內蘊,邪氣鬱蒸津液而汗出而致,屬於實證,可見汗出不一定就是虛。


(3)部位:有些人只在某個部位如頭頸、雙手或半身出汗較多,若伴有怕風等,可能是營衞不和所致。


(4)伴隨症狀:汗出若伴隨怕風、經常感冒、精神疲勞,可能與肺氣不固有關。若汗出伴隨潮熱、心煩、口渴等,則是因陰虛火旺所致,應滋陰降火以止汗。


有時候出汗的表現,還有助了解病情,例如風寒感冒時會出現暫時性無汗,當服藥後出汗是邪氣隨汗去除的表現,表示病情好轉,中醫稱為藥汗。汗出過多可以獨立為病如多汗證,也可以是其他病繼發而來如內分泌病甲亢,感染性疾病瘧疾等,應找出根本原因對證治療。


長期汗出過多不但影響生活社交,更傷人體陰陽,若發現自己有長期汗出過多的問題,應盡早求醫做出適當治療。


撰文: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香港仔)朱遠婷醫師

隔周四刊出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