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美國顧問公司Demographia早前發表調查報告指出,本港樓價中位數相當於家庭每年收入(樓價負擔比率)的11.4倍,明顯超過紐約及倫敦,並是82個主要研究城市中最高。英國皇家測量師學會(RICS)最近亦聘請本地學者以樓價相對入息中位數作研究,結果同樣顯示本港樓價負擔為亞洲之首。
不過,也有分析指香港政府以至一般的地產分析,都是以納入供樓利率因素的供樓負擔比率(供款佔家庭收入比例)為量度樓市是否正常的標準。RICS國際理事會理事及香港分會房屋政策工作小組主席謝建華回應,樓價負擔為國際間較容易作比較的計算基礎,並指現時息低令到供樓容易,會令到一般人以為樓市健康而貿然入市,當利率一旦回升,便可能「出事」。
謝建華認為,樓價負擔相對供樓負擔的數據有其可取之處,因較容易作為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比較,可反映一個地區的房屋政策如何影響樓價。不過,他亦承認此數據未能反映實際供樓容易程度、借錢是否容易,以及息口是否低企等因素。
息率倘回升 供樓變得吃力
就如香港,人所共知樓價貴,但搶入市情况依然,謝建華認為這情况極度「牙煙」,因為市場有一個假象,就是息口低企造就「供樓易」的錯覺。「市場普遍預期2年後會加息,一旦低息環境不再、整體市場的投資熱潮退卻,供樓實際上並非如想像般輕鬆。」若只就看眼前片刻「供得起樓」而貿然入市,後果將會很嚴重。
他指出,過去置業很視乎你的供款能力,不像現時息口低得過分,令人忽略這重要因素。提到自己於80年代首次置業,謝建華形容當時息口「好高、(供得)好辛苦……當年息率十多厘,是現時的好幾倍,不過當年買樓基本上無管制,一般可以借到樓價90%,加上自己打政府工,又是專業人士,銀行更加會借埋餘下一成,簡單而言只要儲夠釐印費、律師費就可做業主,純粹睇你的供款能力。」
宜先忍手 看年尾外圍經濟
因為當時息口高,所以置業前首要考慮的是收入,「工作是否穩定,是否容易升職和加薪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我當年在政府做,基本上每年都會有一個增薪點,所以才夠膽買樓。時移世易,家人工增長好慢,收入中位數同03年SARS時比較只是差不多,所以家買樓更應該考慮周詳。」他認為現水平樓價很高,如果確實有住屋需要就「冇辦法」,否則可以忍一下,待年尾外圍經濟更趨明朗才決定。
RICS早前發表研究指出,香港樓宇新供應不足,加速本港樓價上升,本港有30%家庭有機會於未來20年都買不起樓,建議政府從供應入手。不過,謝建華也同意樓宇供應存在滯後問題,容易出現時差錯配,所以政府最重要是制定長遠而有效的房屋政策,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應不斷檢討,訂定5年、10年、甚至20年的方案,不因短期樓價波動而變更。
短期必有波動 小心為上策
「透過深入調查,分析人口變化,就家庭組合結婚離婚、出境入境、以致生育和死亡率等,定期作出檢討,恢復定期賣地甚至復建居屋等,以滿足未來用家的真正需要。」謝氏認為,市場上應該有不同類型的物業供不同需要的人士選擇,供應鏈上每個層面都要平衡,所以認為復建居屋有其優點。
雖然本港樓價偏貴,謝氏認為長遠樂觀,因為香港畢竟是發展成熟的國際大都會,且有祖國強大後盾,樓價長期仍然會向上走,問題是急速上升抑或緩步而上,「這很視乎外圍因素,因為香港市場太細,聯繫匯率之下,其實並無太大自主權,過去發生的金融風暴、金融海嘯都是受外來因素衝擊,我相信短期波動一定有,唯一可做是小心至上。」
撰文:郭楣、陸振球
攝影:朱永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