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上海札記﹕中美合建大學 迎合誰的需求?長青網文章

2011年02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2月21日 05:59
2011年02月21日 05:59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上海紐約大學已進入正式籌建階段。該校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和紐約大學共同創辦,落戶於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這是繼去年哈佛大學上海中心運行後,又一所海外名校登陸上海。

紐約大學登滬 賣廣告又賺錢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有需求才會有供應,而上海紐約大學的建立,是在迎合誰的需求呢?

首先教育作為一種特殊商品,也必須符合消費者,即學生們的需求。中國每年赴海外留學人數不斷增加,意味着學生及家長對海外教育需求巨大。與其讓學生飄洋過海去求學,不如把文憑引進來,省去學生申請、考試、簽證等多個關卡的考驗,也免去了家長思念之苦。

同時,對於海外高校而言,教育產業化早不是什麼秘密。若本校無力接收那麼多學生,何不在別處開辟新校區賺錢呢﹖尤其是在中國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合作辦學又是廣告又是生意,一舉兩得。說不定還不需要紐約大學出錢,那可真是一本萬利。

然而,如果說光為了滿足學生和紐約大學的需求,還不至於說服政府在寸土尺金的陸家嘴闢出一塊土地,這完全不符合經濟學的邏輯。從目前披露的信息來看,還不知道上海市政府或教育部在上海紐約大學中扮演的角色。但是從豪氣批地,並將學校定位於「非盈利性」來看,若沒有政府的推動和支持,是絕對辦不到的。

豪氣批地建校 不能只重門面

聯想起早幾年,寧波成立了寧波諾丁漢大學,蘇州也建立了西交利物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利物浦大學)。似乎引入海外知名高校被當成表徵城市文化實力的標誌,同時又可以做出一個推動教育改革的姿態,更可冠以「探索辦學模式,推動人才培養」的大帽子。

歸根究柢,上海要推動人才升級,不應該僅僅着眼於建造一個學校、引入幾個外國教授,西方高等教育制度的「形」只能滿足一部分人的虛榮心需求;但是要學到海外先進的教育制度,還需要引入鼓勵思考、創新、批判的理念,否則高等教育仍然無法解決學校與社會脫節、人才供應與發展需求不匹配的問題。

高健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