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年2月9日,人民銀行調升存貸利率0.25厘,令內地銀行的標準存款利率升至3厘。這是人民銀行今年第一次加息,也表明了打擊通脹的決心。再看上周(2月15日)公布的消費物價指數,1月份的通脹率月度增長1%,實際上年化率達12.6%,但離岸人民幣的存款利率並沒有因此而上調。根據彭博社的數據,離岸人民幣拆息仍處於偏低水平,幾乎沒有受到影響(見圖)。何解?究竟兩地人民幣的存貸利率是受到什麼因素影響呢?
先談人民幣存款,要不是把它調回國內,人民幣實際上在香港沒有太大的用途。我們認為大部分在港持有人民幣的動機是滿足投資需要,並看好其升值的潛力。因此,銀行不需要高利率也可以吸引人民幣存款,亦因為這個升值預期,貸款人也願意以較低的利率放貸,在港人民幣的借貸成本也因升值預期而調低。
長期的息差反映內地的資本帳仍然受到高度管制,對處理與香港的資金流動時也不例外。理論上,同一種貨幣,只要兩地價格不一,市場的套利行為會帶動資金流動,把價格帶至均衡水平,令息差收窄。可是,香港人民幣的供應總量是受到中央透過結算銀行給予香港的配額所限制,這亦是香港人民幣的貨幣基礎。
貨幣兩地掛牌 初期有價格差
根據國際經驗,一國貨幣及其金融產品在兩地掛牌的初期,多少會存在價格差。在60年代,倫敦的歐洲美元市場剛發展時,其利率比美國本土為高。雖然當時美國並沒有資金管制,但由於倫敦市場的管制比較寬鬆,交易費用較低,離岸美元的利率比美國本土為低。另外,日本在1980年通過外匯與外貿管制法,原則上開放資金流動,實質上在初期仍然帶有管制色彩,特別是對資金流入作高度管制,令本土的利率和海外日圓的利率存在利差。直至1984年,日本逐漸開放金融市場,允許資金流入,並建立離岸日圓市場,同時推動歐洲日圓債券的發行,息差才慢慢收窄。
香港人民幣存款的存量,是本港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的基礎。因為無論是貿易結算,人民幣貸款,人民幣債券,以及將來的人民幣股票IPO等,均需要人民幣的等量或淨值,作外幣兌換或以本票抵押。我們期望中央繼續支持香港人民幣業務,適時調整額度,加快人民幣邁向國際化的進程。此外,我們也可以以本土和離岸人民幣息差來量度中國資本帳開放的程度。
楊宇霆
澳盛銀行高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