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近日,亞洲巿場的投資氣氛轉為審慎,蓋不少人說新興市場的估值已不廉宜,而且通脹、政府政策、政局穩定性等都會是一些新興市場要面對的問題。相對而言,歐美市場在這些方面的風險較小。而且,不少人認為歐美市場和經濟已沒有什麼轉壞的空間,並甚至可以說有復蘇的概念。例如其中一個說法,便是美國公司成功節省成本,令邊際利潤和競爭力在不斷改善。
姑勿論以上的看法是否可以持續,但說出來卻是頗頭頭是道。以慧雅之見,新興市場股市的其中一個結構性問題,是缺乏一股長期支持本地股市的資金,因此估值是很受外國基金經理「怎樣看」影響。以慧雅之見,股票市場的其中一個特徵,是有不少固有力量要推動資金不斷流竄,這亦是「客戶的遊艇」比較難見的重要原因。以慧雅之見,在不同市場的短期投資吸引力這問題上,很多時是「怎麼說也可以」,在見得多、聽得多之後,人有時也會變得麻木起來。
資金流向 短期不利港股新興市場
不過,根據慧雅的觀察,不少大基金對歐美市場的了解,是遠比海外市場為高。在本土市場「有故事」,和沒有什麼匯率風險的情况下,把多一點比重的資金調回歐美市場,是頗「合乎人性」。觀乎美股在近日的表現,相信願意這樣看的人和資金並不少,而這又會引起一股帶動其他人也要這樣看的力量。因此,從資金流向的角度看,短期情况對港股和新興市場並不是太有利。不過,總的而言,慧雅對這問題就不是太擔心,覺得這甚至可以視為一個機會,有機會再談。
施慧雅
mscya88@yahoo.com.hk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