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額外印花稅去年11月20日推出後,雖然打擊短期炒賣活動,但成交量下跌同時,放盤價和成交價均上升,反映市場料未來樓價仍會上升。周三公布的預算案將提出以增加主動拍賣逾10幅土地以緩和樓價上升的期望,但民主黨和民建聯均認為,增主動賣地數量未必對市場起作用,關鍵在於能建多少單位。
政府自2002年開始採取勾地表制度,結果令供應量大跌,去年政府終提出在兩年內主動拍賣9幅土地,但樓價持續上升。特首曾蔭權去年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今年會推出多幅過去一直丟空的土地,包括前何文田邨、前北角邨,以及將軍澳和東涌等土地。今年勾地表新增地皮的單位數量逾萬個,計及去年滾存勾地表的單位,估計今年勾地表單位超逾1.5萬。不過,現時勾地表上滾存的地皮中,大部分均為豪宅地皮,如九肚山、西貢等。
李永達:應講明推3萬單位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永達指出,即使政府再推逾10幅土地主動拍賣,關鍵是這10幅地加起來佔多少個單位,如果每幅只可建200個單位便沒任何用處,至少應合共可建1萬多至2萬個單位。他指出,現時發展商和投資者「睇死」政府不敢增加太多住宅供應,所以即使有額外印花稅,樓價仍然不停上升。
李永達建議財政司長曾俊華在預算案中講明每年勾地表會有2萬至3萬個單位供應,若未有發展商勾出,便會拍賣。他認為只有政府顯示決心,發展商才不會不合理地提高一手樓價。
民建聯陳鑑林則認為,除了新一年主動拍賣土地的單位應有萬多個外,亦應在賣地條款中,寫明單位呎數以及樓價上限,確保這些住宅供應可以滿足到中下層市民的需求。
中原地產研究部聯席董事黃良昇質疑政府賣地對樓價的影響有限,他指賣地要在4年後才落成樓宇,屆時除了供應量會大增外,亦可能已經遇上美國加息,「到時好似阿董(董建華)般(樓價急跌),當然沒那麼嚴重,因為沒有八萬五」。
中原:2月合約登記止跌回升
黃良昇指出,額外印花稅打擊炒家,但樓價仍然上升,反映泡沫不在樓市,而是在於通脹及貨幣貶值,這種對冲、對抗通脹的需求,沒有因為額外印花稅而減少。相反,他指12月成交量下跌,是因為二手放盤量下跌,「額外印花稅的後遺症,是二手放盤量大跌,結果令住宅供應更加短缺,樓價上升壓力更大。」
成交量跌都可能是短期現象,中原地產研究部指出,今年2月份的住宅買賣合約登記止跌回升,截至2月16日二手成交錄得4926宗,預算全月有9300宗成交,較1月份的7091宗上升,成交金額料達375億元,較1月份的286.8億元上升30.7%。2月註冊成交數字是反映1月的臨時買賣合約。
明報記者 周展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