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庫房「水浸」惠及醫療,2011/12年度政府撥款近400億作為衛生開支,佔政府經常開支16.5%,而醫管局也獲逾368億,創近10年最高撥款紀錄。相比之下,政府對醫療基建撥款較吝嗇,只宣布重建細規模的仁濟醫院,另外幾間又殘又舊的龍頭醫院如廣華醫院及聯合醫院,重建卻沒有下文。
社區組織協會病人權益幹事彭鴻昌認為曾俊華分配資源不合理,廣華醫院茸茸爛爛,聯合醫院地方不敷應用,都有需要重建以配合區內需求。位於黃大仙的聖母醫院地方殘舊,區內又沒有24小時公立醫院,市民患急症需花20多分鐘到伊利沙伯醫院或聯合醫院就醫,同樣極需重建。
病人組織﹕重建醫院市民更受惠
彭鴻昌表示,財政司選擇只重建規模較細的仁濟醫院,需付60億及70億重建的聯合和廣華醫院卻「無份」,相比之下,政府選擇大手筆注資240億元到市民強積金戶口,打工皇帝對6000元注資不稀罕,若將240億減半改為撥款給醫院重建,市民更受惠。
藥物名冊增9病 加强精神科支援
醫管局在2011/12年獲撥款368億,較2010/11年度增加27.4億,增幅7.6%,是醫管局上軌道以來最高撥款比率。新資源主要用於改善服務,包括把9種疾病的藥物加入藥物名冊,加強腎病、腫瘤科及癌症服務,亦會加強精神科支援服務,在灣仔、東區、屯門、沙田、深水埗5區為6000名嚴重精神病人提供個案經理服務。
醫管局將在所有聯網成立由跨專業人士如醫生、護士、社工、職業治療師組成的「危機介入小組」,以便及早介入區內的緊急轉介個案,同時跟進有傷人紀錄、沒有依從食藥習慣等高風險的精神病人,預計每年約千人受惠。政府同時會加強思覺失調成人的服務,有600人受惠;擴展老人精神科服務至80間院舍;加強自閉症及過度活躍症服務,每年有額外3000人受惠。
新增資源會加強公共基層健康服務,包括發展社區健康中心模式護理服務,在基層醫療和普通科門診提供全人醫護服務,可惠及5000萬人次,並注資10億元設立「醫療衛生研究基金」。政府亦計劃將4幅興建私家醫院的地皮,於今年底或明年起分期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