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電影業向數碼化發展,除了帶來高解像度和逼真的3D效果之外,原來亦可以避免傳統模擬電影附帶成本高昂、不環保的缺點。而且,在網絡傳送技術支持之下,電影院亦可以直播外國的盛事,開拓新的商業模式!
傳統電影倉儲運費成本高
角川洲立集團總經理黃儀潔、洲立影藝有限公司(MCL)總經理黃寶珠表示,傳統的模擬電影需要片商和發行商製作拷貝,以及運送到每一家上映的戲院。一般來說,每個拷貝的製作成本大約要8000至1萬美元(未計運輸成本),若影片特別長,就更不止。
至於電影院方面,雖然毋須直接負擔拷貝的製作成本(由片商和發行商負責),但也有一些儲存和管理的行政成本。因為一個拷貝往往包括6至7個「大餅」,每個「大餅」的直徑都有十幾吋。在電影正式公映前,電影院都要派人由頭到尾放映一次,確保整個拷貝無問題、沒有損壞等等。
而電影落畫後,電影院亦要將拷貝交回給發行商。發行商又可能再歸還給片商,大多數更是將之送至堆填區。由於菲林中包含一些重金屬,這其實對環境也有一定的害處,而且也相當消耗資源。
數碼電影比例飈升 省時又環保
相對來說,數碼電影則普遍以硬碟機來儲存和運輸。除了不用製作拷貝之外,運輸成本亦會較低(因體積和重量減少了大半)。而且,當影片落畫之後,電影院交還給發行商的硬碟機,亦可以重用來儲存另一套電影,不會造成大量廢物。因此,單從附帶成本和環保角度來說,電影數碼化已有很多優點。
近年來,角川洲立集團和洲立影藝戲院(MCL)亦發覺,不論是外國的大製作、內地和香港的合拍片,還是小本的獨立製作,數碼化的比例都在一直上升。現時MCL在港經營5間戲院,共21個銀幕,除了全部配備模擬放映機之外,當中已有八成同時配備數碼放映機(即既可以播放模擬電影,亦可以播放數碼電影)。到了今年底,更會全線21個銀幕都同時配備數碼放映機。
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資訊科技部主管鍾偉強認為,3D電影的出現,加快了電影製作和電影院的數碼化進度。以他估計,現時全香港戲院的銀幕中,已有六至七成同時配備了數碼放映機。
數碼港推動網絡傳送電影
有見電影業數碼化的比例愈來愈高,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去年取得香港電影發展基金的贊助,推出「數碼電影交換平台」(Digital Cinema Exchange Pilot)(DCX)計劃。計劃的目的是要透過互聯網來傳送數碼電影,連運送硬碟的過程也省掉。而且,還希望藉着這種傳送模式和平台,協助本地電影院開拓更加多元化的娛樂節目。
鍾偉強解釋,數碼港預留了2Gbps的對外互聯網頻寬,專門用於「數碼影院交換平台」計劃,足以同時傳送多套數碼電影。因此,它可以作為一個中轉站,先將外國片商的數碼電影下載下來。然後,參與計劃的電影院再從數碼港的數據中心下載電影。
這種間接模式的好處是,可以充分利用數碼港的大量對外頻寬作跨境傳送,無須電影院額外投資在對外頻寬之上。在本地傳送方面,參與計劃的電影院只需光顧本地任何一間ISP的100Mbps上網服務即可。
在傳送過程中,檔案是採用了數碼電影通用的DCI加密技術。直至檔案到達戲院後,才由戲院使用密匙開啟。
現時DCX計劃正支援本地13間戲院,合共超過60個銀幕。參與計劃的,包括了MCL、UA、百老匯、嘉禾、華懋、THE GRAND等6家主要院線公司。
撰文:薛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