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籌謀提早退休 風險取態應保守長青網文章

2011年02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2月28日 05:59
2011年02月28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現年35歲的Teresa每月薪金3.5萬元,名下持有自住未補地價居屋及出租物業各一,連同租金收入可賺4.27萬元,若退休後生活水平維持不變(預計退休後生活費約2.5萬元),Teresa必須在50歲或之前儲蓄至少1100萬,方能有足夠財政實力安穩地享受退休生活。

50歲退休 需儲1100萬

退休後,由於沒有定期盈餘,Teresa不會再每月買基金(省下2000元),也不會每月花1萬元作教育開支。所以,若她希望退休後生活水平維持不變,她每月支出(包括衣、食、住、行、保險等開支)只會是2.25萬元,但由於退休後醫療甞O健的需要會有所增加,所以筆者建議她每月預留一筆額外的支出,如2000元至3000元,作為退休後醫療和保健的補貼。總括來說,退休後她每月需要約2.5萬元生活費(現值計算)。

由於香港有通脹,就以過去20年平均約4%計算,今天2.5萬元的支出,要維持相同的購買力,15年後就要4.5萬元。假設她能活到85歲(香港女性的平均壽命約85歲),35年的支出合共就是3000多萬元。當然,由於她的資產一直都在投資,所以在50歲前儲蓄1100萬,就夠她35年退休生活了。

以現時Teresa的財務狀况,要在50歲前儲蓄1100萬,不是不可能,但未來15年,投資回報要達到平均每年10%或以上,方能成事(以她現時已有的投資,如正在出租的物業、已買入的股票、基金;加上將每月8000元盈餘用作基金投資,以平均每年10%複合增長計,15年後將可滾存至1100萬元)。

年回報須10% 風險稍高

平均每年10%回報?說多不算多、說小也不算小。就以過去恒生指數表現作參考,過去20年恒指平均每年回報是10%,所以未必沒可能。

但是,投資市場始終變幻莫測,筆者建議Teresa應以一個較低甞O守的回報用來計算退休儲備。因為即使假設得太保守(現實回報高於假設),她也不會有任何損失,因為這只代表她可動用的資金會比預計的多,退休生活過得更自由。相反,若假設得太進取(現實回報低於假設),她就要面對沒有足夠退休儲備的問題,一是退休後她要節衣縮食、大大降低生活水平;一是她會提早用完退休金,到時要申請政府援助。相信兩者都不是Teresa所樂見的。

假設投資回報每年只得8%,以現時她的投資和每月盈餘,到她50歲後,大約可儲蓄800萬,距離儲蓄目標1100萬尚欠300萬。若她堅持50歲就開始退休,800萬元的積蓄只可供給她25年的退休生活,到75歲時所有退休儲備都會用盡。所以,為了達成50歲退休的目標,她需要在退休計劃上作出一些取捨︰

一、延遲退休年齡。若她可以將退休年齡推後至55歲,由於多了5年儲蓄時間和減少了5年退休生活開支,在一加一減下,她不需要改變現時或將來的生活水平,都可以有足夠儲備過退休生活。

可考慮延後退休 增加儲蓄

二、降低退休時的生活水平。以上所有計算都是假設她退休後生活水平和現在的一樣。若她願意在退休後節省一點,如在衣、食、行等項目上減少約4000元,即保持50歲退休都可以了。

三、降低現在的生活水平。在生活上節省不必要的開支,將省下來的用作儲蓄,令每月儲蓄額增加。經筆者計算,她需要每月節省至少6000元用作儲蓄,才能達到50歲前積累1100萬的目標。相比之下,筆者不太建議這個方法,因為筆者認為退休生活和現在的生活同樣重要,除非她本身是一個大花筒、真的有很多亂花的支出可以節省,否則,我不鼓勵她為了退休而犧牲當下。

最後,除了要嚴守每月儲蓄習慣外,也要配合一個合適的投資組合(分散和多元化)、選取合適的投資工具,來保障她寶貴的退休金。

進邦匯理研究部總監 梁偉民

■讀者如有理財問題,歡迎來信詢問。

來函:寄香港柴灣嘉業街18號明報工業中心A座15樓,經濟版編輯收

傳真:25583964

電郵:pslau@mingpao.com /

chlung@mingpao.com

來信請列明家庭或個人收入、開支、資產、欠債、理財目標及可承受投資風險。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