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春節後,中國人民銀行才加息不久,前周五(2月18日)再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看出央行的調控步伐正在加快。然而,在所謂「調控三率」的餘下一員——匯率,卻鮮被注意到。其實,為配合宏觀政策,它也在上行,並可能走得更快,投資者要留意。
匯率升 出口未受重大打擊
從前,一個強勁的人民幣像是洪水猛獸,怕其將對中國的出口造成致命的影響。但現實的例子是,人民幣在過去的幾年中持續升值,但中國的出口卻仍在高速增長。從貿易鏈的理論來分析,在全球分工中,各個經濟體基本找到了自身在「價值鏈」中的定位,幣值的影響力已經遠遠不如工資、勞動力以及技能等因素。中國的案例也不是孤立的,遍覽全亞洲,馬來西亞幣在過去一年中升值幅度為亞洲最大,達到約10%,而馬來西亞的出口卻仍然上升了16.6%。
貨幣升值擋輸入通脹
再者,在2011年的第1個月,中國的進出口都遠遠好於市場預期,分別按年上升了37.7%和51.0%。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特別是農產品價格在過去的數月中上升迅速,由於國際大宗交易是以美元計價的,在人民幣兌美元保持目前緩步升值態勢的情形下,中國幾乎全部承受這樣的輸入型通脹,而這又會轉化為內地居民消費價格的上升。似乎,在抗通脹並擴大內需的經濟轉型下,貨幣升值正好像防止輸入通脹的「及時雨」。
要注意的是,中國政府從來標榜的政策是「改匯率機制」,而不是升值。在這個政策下,我們不能排除讓人民幣快速上升,甚至一次性升值的可能性。如果一次升值足夠慷慨,並且交易區間夠大(比如說±2.5%),可以使人民幣擺脫永遠「單邊向上」的困境。如此一來,可以增大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也可以增加對人民幣的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對於政策制定者來說,應該更具有吸引力。
全年料升5%
我們預計,人民幣今年全年應有5%左右的上升空間,如果通脹壓力未能減退,它也有可能跟其他「兩率」一樣,在一段時間加速上調。對投資者來說,把人民幣納入其資產組合,似乎已是理所當然的事。
劉利剛
澳盛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