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強美元壓商品 復蘇才成功長青網文章

2011年02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2月28日 05:59
2011年02月28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金融危機最長久的影響,可能是對中央銀行聲譽的影響。繼德國央行(Bundesbank)行長韋伯(Axel Weber)突然退出角逐歐洲央行(ECB)行長的職位,並將於4月底離職,以及美國聯邦儲備局(FED)理事Kevin Warsh辭職(將於3月底卸任)之後,上星期英倫銀行的利率政策又惹人關注。英倫銀行的貨幣政策委員會,被其成員及媒體批評無力控制通脹。這些事件的影響,並非只是某些中央銀行的「個人聲譽」。

自從1980年代的「貨幣主義革命」之後,全世界的中央銀行都有一個假設:貨幣政策應該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穩定物價。中央銀行的行長應該是非政治化的,獨立於政府之外。

但是,這個「80後」的貨幣政策模式,現時卻有四方面備受破壞:

「80後」貨幣政策 受四大質疑

1. 各中央銀行選擇的通脹目標上限,備受批評。例如,英倫銀行定下的2%目標,便因為受政治左右的間接稅改變得扭曲了。而美國聯儲局則被廣泛質詢,其所說的「核心通脹率」的定義。歐洲央行所說的通脹目標——「接近但低於2%」,則沒有人真正明白是指多少。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首席經濟師則認為,較適合將通脹目標定於4%,而非2%。

2. 預早定下一個消費物價脹幅,就視為貨幣穩定的定義,這種想法亦因資產價格大起大落而備受質疑。愈來愈多市場和公眾意見要求,中央銀行的「維穩」工作,應該包括維持資產價格穩定。

3. 中央銀行被拉進政府的財政政策之中。因為政府要削減財赤,便可能會引致通縮,除非是貨幣政策極度寬鬆。

4. 1980年代之後的共識──價格穩定乃貨幣政策的唯一目的,正在崩潰。

若中央銀行有責任維持資產價格穩定,為何沒有責任去維持經濟增長和失業率穩定?

在金融危機之前,中央銀行的行長一直迴避這個問題。他們指出,他們只有一個政策工具,那就是利率。因此,外間只能夠期望他們達到一個目標,那就是價格穩定。美國聯儲局需要維持價格穩定和盡量降低失業率的「雙重任務」,曾被全球普遍視為不合時宜。

聯儲局兼顧物價與就業

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曾經寫過很多論文,解釋這雙重任務其實只相當於一個簡單的通脹目標,因為維持價格穩定正是中央銀行盡量降低失業率的最佳方法。

但是,自從雷曼兄弟倒閉之後,在聯儲局的超級刺激經濟政策之下,一個簡單的通脹目標及盡量降低失業率的任務,兩者分別便十分明顯,這矛盾在其他央行就更大了。伯南克現在已公開表示,聯儲局的政策是由就業水平支配。很明顯,聯儲局的貨幣理論相對歐洲央行及英倫銀行來說,是各走各路。

那麼,當金融危機平息時,投資者是否應該假設,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會回復到傳統的單純控制通脹目標?抑或中央銀行會隸屬於財政部長之下,好像1980年代之前那樣(新興經濟體仍然是採取這種制度)?貨幣政策會否逐漸和信貸管理、銀行監管、財政政策甚至勞工法例等其他經濟政策結合起來呢?我們也不知道答案。但我們知道,貨幣政策政治化會有很大影響。投資者應該開始問自己上述的問題。

我認為,現時已非常接近聯儲局需要處理美元弱勢和商品價格急升的時間。否則,該局就要冒上經濟復蘇可能受影響的風險。近期的數據顯示,游資開始重新回到美國的住宅市場,新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的4周平均數創下這個周期的新低,而供應管理協會的採購經理指數仍然相當高,環球工業生產和貿易數據都回復到歷史高位……因此,聯儲局實在沒有什麼理由好像過去幾季那樣對息口政策那麼「溫馴」。

經濟強 聯儲局將日趨鷹派

事實上,聖路易市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James Bullard日前就質疑,聯儲局是否有需要完成第二輪「量化寬鬆」(QE2)措施。因此,我預期,未來幾日或幾星期,可能會有更多地區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發表相近的「鷹派言論」,以阻止商品價格進一步破壞現時的經濟復蘇。

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若美元反彈和商品價格回落,那對新興市場會有什麼影響?對新興市場來說,強美元通常是壞消息。但近來,新興市場的最大困擾是通脹,而部分通脹就是由商品價格急升引發。無論如何,在這些問題仍未有答案前,股市可能還要稍作休息。

Pierre Gave

GaveKal亞洲區研究部主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