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華社屬下的《瞭望東方周刊》稱,港澳地區售賣的部分品牌奶粉,近期因遭大量內地顧客搶購時常斷供。原因是國產奶製品頻頻被揭有問題、奶企惡性競爭互揭陰私、監管不嚴等,令民眾失信心,轉而購買外國奶粉。中國乳製品協會理事長宋昆岡認為,要想重塑消費者的對國產奶粉的信心,唯一的辦法就是要加強對奶業各環節的監查。
報道以來自深圳的李琳夫婦在油麻地旺角多處的萬寧、惠康、百佳商店掃貨後,終於滿載而歸:他們一口氣購買了31罐奶粉。像李琳夫婦這樣的「拖粉一族」,在深港間的東鐵上隨處可見,而「皮革奶」新聞曝光後,也引發內地赴港搶購奶粉熱潮。報道引述內地乳業資深人士王丁棉說﹕「搶購風潮暴露出中國乳業的信任危機,實際上,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奶製品企業對奶源都進行了嚴格把關。國產奶粉和進口奶粉的品質與營養成分基本沒有差別。」
奶企惡性競爭 官方監管不力
然而近年來國產乳業的負面新聞,一次次刺激內地消費者神經,動搖了他們對中國乳業的信任。深圳母親陳燕說﹕「以前很多人到香港買奶粉是出於省錢,但『三聚氰胺』後,基本上是為了買『安心』。」
王丁棉稱,受去年極端天氣影響,國際牧場的草源、奶牛飼料及產奶量今年有所下降,預計奶粉供應緊張的局面仍將持續幾個月。而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認為,內地乳企間相互拆台現象也給外資品牌創造了趁虛而入的機會。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前,國產奶粉市場佔有率60%,進口奶粉僅40%。2010年,進口奶粉已同國產奶粉平分秋色,各佔50%。尤其是高端奶粉行業,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洋品牌的嬰幼兒奶粉已佔據了80%至90%的市場份額,並開始向中國二三線城市擴張。
洋品牌佔京滬90%市場
此外,公衆的不信任還來自對奶業監管的質疑。上海奶業協會副秘書長顧佳升指出,國際上強調的是「從農田到餐桌」的順向控制,而中國卻是「從餐桌到農田」。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認為,要想重塑消費信心,唯一的辦法就是從奶牛養殖的源頭開始嚴格把關,把產業鏈監管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