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總理溫家寶表示「解決13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十二五」規劃中明確要求,未來5年,內地各省市最低工資標準,每年平均要增長13%以上,累計5年後的總增幅高達84%,令內地港商成本大增,他們表示希望中央在重視保民生,息民怨的同時,也有扶持政策,息「企怨」。
年加13% 5年累增84%
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主席劉達邦接受本報訪問時,以他在東莞的建築裝修材料廠為例,現有工人220人,每月總薪金開支45萬元人民幣,按年均增加13%,5年後的開支便達到約83萬元人民幣,「還未計加班費、社保、醫保等支出和人民幣升值影響,估計屆時開支會超過100萬」。
劉達邦擔憂的是,未來5年,內地港商前景並不看好,「其他內地民企發展迅速,生意競爭大,很難憑增加訂單收入來彌補勞動成本的增加」。
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劉展灝直言,年均增加13%已算保守,自去年5月至今,廣東、北京、上海等地已兩次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每次加幅接近20%,他認為日後的實際增幅至少15%或以上。他表示,「理解國家保障工人有紓緩民怨目的,但也希望國家有其他方面的政策疏導港企困境,平平企怨」。他呼籲內地可以加強對港企出口轉內銷的優惠,協助港商產品能成功「走進去」。
內地港企5年或減半
至於內地港商日後的命運,劉展灝承認部分港企會因此被淘汰;劉達邦更認為,「現在內地港企約3.8萬間,5年後可能減一半」。
港區人大代表田北辰則表示不擔心內地大幅加最低工資,以他的公司為例,現時廣東省最低工資月薪為1070元人民幣,但他們請製衣工人,即使以2000多元人民幣招聘,仍難吸引工人,零售的薪金亦近2000元人民幣。他相信最低工資即使每年遞增超過一成,在未來4至5年內,仍不會對像他這類廠商造成壓力。他認為今次溫總出招,是要令低增值的企業逐步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