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來環球股市升溫,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經濟擴張速度加快。例如,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的製造業指數在2月份升至61.4,乃2004年5月以來最高;瑞典去年第4季的GDP按年增長率高達7.3%,幾乎追得上中國;美國的汽車銷售比市場預期強勁得多;德國2月份的失業率跌至7.3%,乃東西德統一之後的新低等等。
經濟強而油價飈 非好兆頭
這不能不令人認為,經濟已復蘇過來。在這方面,相信已無異議。重要的是,經濟蓬勃是否一定有利股市?在這方面,數據卻非那麼肯定。
事實上,當經濟強勁增長時,企業通常也會有較高的盈利(好消息),但這亦會引致游資減少,因為:(1)企業需要較多資金來增加庫存和資本開支;(2)通脹可能會削弱邊際利潤;(3)若市場流通的現金過剩,中央銀行這時通常會收緊貨幣政策,將之抽走。
當然,現時亦有人爭辯說,毋須憂慮強勁的經濟增長會令游資減少,因為:(1)企業坐擁破紀錄的現金,而且融資成本仍在下降。(2)西方國家的中央銀行還未開始推行緊縮貨幣政策。所以,游資並未真正開始減少。
資金由消費者流入產油國
但是,在未來6個月,經濟強勁增長的日子,未必就等同於股市大升的日子。若經濟增長,但油價突然急升,股市反而可能受壓。這是因為,高油價會由金融市場抽走更多的過剩資金,並引致資本配置大大失衡(錢由西方消費者的口袋,流進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以及利比亞狂人卡扎菲等,這不應是資金的長期出路)。
事實上,對股市來說,最危險的日子往往就是經濟活動強勁但油價又急升的時候。
5次石油危機 皆觸發衰退
這正是市場近期這麼緊張的原因:自從1973年亞拉伯國家進行石油禁運以來,一共有五次環球石油衝擊,每一次油價都在短短幾個月內升了1倍。這五次環球石油衝擊分別在1973年、1979年、1990年、1999年和2008年,每次之後都出現環球經濟衰退,股票投資的回報也欠佳。
現時的挑戰是,若油價近期的升勢繼續延長,人們就可能會擔心出現另一次金融災難,因為現時的政府比3年前的更加不堪衝擊。
若利比亞的局勢演變成內戰,而又沒有有組織的力量取代卡扎菲;巴林又在嚴重的宗派紛爭風險之下,那很難想像,油價會在短期內掉頭下跌。
因此,在經濟增長強勁而油價又正在上升的情形下,很難不達至一個結論──現時投資在股市風險會增加,回報未必很理想。怎樣化解這個情况?我認為要看聯儲局。
在中國古代,有些人會每年付一次錢給大夫,以保養身體。大夫就會給他們多劑藥方和一些日常鍛煉的方法,以減低生病的機會。
但在西方世界,人們通常只會在生病時才看醫生,那時醫生才會開藥給他們。西藥在醫治某一問題時可以很有效,但通常亦會引發另一些問題。(在深宵時段看電視的美國觀眾就應該知道,超過一半在那個時段賣醫藥廣告,所提出的潛在副作用會比它們治療的疾病還要嚴重!)
美國聯儲局作為中央銀行的角色,就有點類似西醫。它處理某一問題很有效,但在過程中,它卻會製造出另一些問題。
事實上,我們其中一個老主顧就告訴我們,當聯儲局開始憂慮某些東西時,他就會開始憂慮其他東西。
我認為,現時正處於關鍵時刻:(1)美元正處於一個特別重要的關口。(2)油價和食品價格正接近2008年以來的高位。(3)其他主要的中央銀行不是正在推行緊縮貨幣政策(如中國人民銀行、澳洲儲備銀行、瑞典央行),就是表達了緊縮的意向(如歐洲央行、英倫銀行)。
聯儲局棄QE3 才能解美元危機
聯儲局是否因為覺得油價上升會影響美國經濟增長,因此應推行較寬鬆的貨幣政策?抑或伯南克會覺得,聯儲局史無前例的救市行動,已經令美國經濟重新站穩腳步(芝加哥採購經理指數正處於1988年以來的最高位,個人所得稅收已差不多回復至金融海嘯前的高位)。這是不是說,聯儲局不久就會開始轉變它的政策?
不用說,這並非學術問題。若伯南克繼續走量化寬鬆的政策,美元可能會崩潰,在新興市場引發更多通脹。對美國股市來說,亦意味着,現時能源股和資源股跑贏大市,非必需消費股、護理股和其他穩定的股票跑輸大市這一趨勢可能會繼續。
不過,若伯南克清晰排除推行第三輪量化寬鬆(QE3)措施的可能性,並開始好像一個中央銀行行長般,表達對美元的長期購買力的關注,那不但只美元會反彈,連商品價格也會回軟,令亞洲股市可以喘一口氣(在最近3個月,亞洲股市比環球大市跑輸了很多)。
因此,聯儲局是否接受,商品價格近期急升,是其政策的副作用,是很重要。有一句古老的諺語說,信奉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就好像心理分析學家般(一味認為要進行治療)。希望伯南克不會嘗試去證實這句諺語。
在這個階段,使用中藥來調理整體,而不是單看一個數據(美國失業率),將會獲得市場歡迎。
Pierre Gave
GaveKal亞洲區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