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傾向在石鼓洲興建焚化爐,被環保團體視為減廢政策走回頭路。地球之友指出,環境保護署成立25年來一直「講多過做」,生產者責任制和廢物收費等源頭減廢措施沒有成功落實,並引述2002年審計報告的批評,估計當局因沒推行減廢措施,每年浪費7億元處理廢物支出。
環署﹕減廢三管齊下
環保署發言人回應指出,政府已在1月公布就廢物管理問題所採取的策略和行動計劃,以三管齊下的方法,包括減廢回收、引進現代化管理設施及擴展堆填區,應付逼切的廢物管理問題。發言人稱,會在第二季向立法會匯報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計劃的實施建議,再與業界討論實施細節,以盡快推行,第三季會就廢物收費的可行方案展開公眾討論。
審計曾批每年浪費7億
香港地球之友高級環境事務主任區詠芷指出,環保署早於1990年代已提出不少減少廢物政策。她引述02年審計署報告,該報告稱若當局落實98年的《減少廢物綱要計劃》,估計由2007年起的處理廢物成本,每年可節省7億元,即至今4年共可省下28億元,以今年度預算建議撥出19億元向綜援家庭發放「雙糧」計算,減廢節省支出可發放1.4個月綜援家庭的「花紅」。
區詠芷續稱,當局曾提出以源頭減廢為主的廢物管理策略,如建設大型堆肥廠、包裝物料飲品容器等徵費的生產者責任等方案,現時卻「走回頭路」,推銷以焚化處理垃圾。她批評,除引入廢物分類回收設施和推行首階段膠袋稅外,其他的減廢政策多「講完就算」,形容政府「hea爆」。
地球之友憂焚化爐愈多
區詠芷說:「未來兩年曾班子仲有乜(減廢政策)?只會提焚化,但如果落實,會質疑還會否有誠意去減廢」,她指焚化不能解決垃圾問題,更會燒掉很多未被回收的資源,剝奪基層資源回收的生計,批評當局沒有誠意及決心減廢。
她又提醒市民,不要以為政府建一個焚化爐便可一勞永逸,斷言「一個肯定唔夠」。區詠芷要求政府在2012年換屆前,提出具體廢物收費、飲品容器和包裝廢物等生產者責任法案,以及通過電子廢物生產者責任,否則無法接受政府只硬推焚化作為主要廢物管理策略,擔心焚化爐只會愈建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