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醫管局提出的挽留醫生人手方案,包括會向額外夜更候召(on call)的醫生發放特別津貼,每更津貼是醫生時薪的140%,估計該筆開支相當大。鑑於各專科有不同的候召頻密程度及辛勞程度,醫管局擬為各專科設立不同的「起表點」,例如列明每月夜更候召超過多少次,才發放特別津貼。
有醫院管理層表示,內科醫生每月夜更候召平均4至5次,但腦外科和小兒深切治療科的醫生,每月夜更候召約有7至8次。若醫院一律根據內科醫生每月4至5次夜更候召作發放特別津貼準則,並按每更津貼是醫生時薪的140%計算,醫院要為夜更候召頻密的專科如腦外科,支付龐大的津貼開支。
研按辛勞程度設「起表點」
該管理層續說,其實部分專科如眼科醫生,夜更候召的忙碌程度遠低於腦外科、小兒深切治療科。「由於特別津貼的開支相當大,對醫院造成財政壓力,故醫管局需根據不同專科之候召頻密程度和辛勞程度,為不同的專科設立不同的『起表點』,作為發放特別津貼的準則。」
據了解,為應付今年冬季入院高峰期,聯合、威爾斯和伊利沙伯等多間醫院,分別向額外當更的醫護人員發放特別津貼,或向醫生買年假,以維持足夠的醫院人手。九龍東醫院聯網總監雷操奭說﹕「為應付冬季入院高峰期這個難關,聯合醫院已花了數百萬元,支付特別津貼給所有額外加班的醫護人員,包括醫生和不同部門的支援人員。」
工會倡多勞多得 利挽留人手
前線醫生聯盟前主席羅智峰說,工會主張「多勞多得」,即按每個夜更候召計算特別津貼,並指這有利醫管局挽留醫生人手。聯盟又促請醫管局盡快訂立標準工時,但他們不要求醫管局馬上為超時工作「補水」,工會旨在訂立標準工時之後,醫生可根據超時工作的紀錄,待醫院人手充裕時補假。在方案未公布之前,聯盟不會採取任何工業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