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總理溫家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十二五」的年均經濟增長率定為7%,但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研究員王小廣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由於各地的GDP增幅遠不止此,央行的貨幣供應量亦非按照7%增幅供應,意味着經濟增長不會真正放緩。他預計5年內會出現投資過熱現象,不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中國是想不走老路,但總是下不了決心」。王小廣說,乍看「十二五」規劃樣樣都完美,實際上隱藏諸多缺陷,「工作報告說每年新增900萬人就業,我們現在就業人口是7.79億,實際上才增長1%多一點,這個增長率為什麼不講?中國的經濟發展是靠投資帶動,但根本拉動不了就業,用高增長來保就業,只是一種說辭」。
高增長保就業只是說辭
王小廣說,雖然中央要求放慢增速,但地方政府目標不一,仍將增幅定到8%以上,是因為擔心放慢之後無法恢復,「這樣積累下去會有大的經濟波動,我們不知道頂點在哪」。他解釋,投資過熱會導致產能過剩,但在消費和出口都不樂觀的情况下,只會導致經濟失衡。他認為,2009年面對金融海嘯時,「其實是中國實現轉型最好的一年……但卻錯失了這個機會」。
王小廣指出,現時央行的貨幣政策寬鬆,加息遲疑,今年以來M2(廣義貨幣供應量)增加值約為16%,雖較2008年的27.7%、2010年的19.5%有所放緩,但由於之前基數太大,實際數值仍然很高,「穩健的貨幣政策,M2增加值最多10%至12%」。
讓民資進入壟斷行業
要實現真正轉型,王小廣認為政府首先要拋棄「放慢就完了」、「企業不在高增長環境下就會死」的觀念,反而要借此「倒逼」企業升級,並認識到中國經濟始終有走向成熟、緩慢增長的一天。其次,要改變依賴房地產、依賴出口的增長模式,因為房地產基本上無法拉動就業,「就算是建築業,機器也愈來愈多地代替人手」。而出口加工的產業鏈太短,對於就業的拉動亦有限。
「要讓民營資本進入國家壟斷性行業,使民企能賺大錢,否則它們只能去炒房地產」。王小廣建議,應開放汽車、石油、石化等壟斷性行業給民企投資,不要讓民資只留在低端工業,而應進入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最終升級到像日本和德國那樣的產業水平,而金融業也要給予相應的支撐。
明報記者林迎、陳小強、王艷喆、劉洪慶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