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鞏固人幣業務 港府未見良方 長青網文章

2011年03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3月14日 05:59
2011年03月14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6000元」成為香港市民對2011/12年財政預算案的關注點,有意外之財,筆者當然高興。可是,我更關注政府對金融業發展,特別是香港人民幣業務有沒有重要措施。畢竟金融業對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為15.2%,僱用超過21萬人。政府說:「會與內地有關當局、兩地金融監管機構和市場人士保持緊密溝通,進一步發展本地人民幣債券市場。」

第一大難題:擴大投資內地渠道

可惜的是,預算案並沒有具體方案解決目前人民幣業務的第一大屏障,即是如何把「企業在香港募集的人民幣資金,爭取擴大可在內地投資的渠道。」

根據金融管理局發布的數字,香港人民幣存款在1月份增長至人民幣3706億元,按月增長18%。相信這一個數字,某程度反映在香港發行的人民幣債劵的一部分資金,未能匯入內地,留在香港的銀行體系,只能「享受」香港的較低息率。對舉債的企業來說,利差已經是一個成本。到期還款的時候,人民幣匯價上升,更帶來匯損。這是一個困局,既然資金未有出路,發債也虧本,香港的人民幣債劵如何能「做大做強」呢?

建議設特別通道 疏導資金回流

為了打擊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泡沫,目前國家的政策是盡量減少不必的資金流入。可是,一刀切的做法,對真正有資金需要的企業來說,帶來真正的困難。另外,目前國家還沒有開放讓非金融機構到香港發人民幣債劵。一旦開放了,估計留港的人民幣存款會愈發增加。中港有關當局必須加快理順兩地有關人民幣債券的資金通關機制。可以考慮開設特別通道讓資金回流,減低不必有的成本。

關鍵是兩地政策要一致

最近,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以獨立的章節提及港澳的發展,提到給予香港金融業及多項高增值業務充分支持,並謂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顯示中央政府對香港發展人民幣業務的肯定。可是,香港要更好地受惠於十二五規劃,關鍵點除了在於香港的國際化水平,更在於兩地政策的配合和提高其一致性。

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沒有對這一個關鍵題目作太多的描述,筆者也打算把「6000元」和「6000元」退稅換成人民幣定期,「享受」低息。但我同時期待有關當局,趕緊把握目前香港享有難得的時機,盡快打通資金回流的通道。

楊宇霆

澳盛銀行高級經濟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