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於3月8日的即日觀點欄,我提出「現在有一個趨勢要留意﹕趨勢逆轉的可能,不少升或跌了好一段的資產價格出現技術逆轉的信號」。這個趨勢逆轉包括近月所有單邊走的資產價格,股市實在已出現界別輪流沽/調整的現象,商品亦是如此,商品股持續受到沽售不是偶然的,匯市則是風雨欲來。這個格局加上日本地震,北非動盪和歐洲信貸危機,是目下促成市場反覆的原因。
2月下旬的市况是技術派及基本分析都不敢入市的,技術派看超買已一段時間,基本派擔心油價上升對經濟的影響……更實在的是股價已持續升了一段不短的日子,上升幅度更是厲害,隨着盈利公布季節的慢慢過去,回吐的壓力也自然增加,雖然中線趨勢沒有變,短線而言交易員會偏向乘高沽出,這是最大的頂頭風。
交易員短線傾向乘高沽出
3月1日美股開始了一個新的形勢,就是對冲基金沽貨,因為﹕一、主要下跌股份多是對冲基金的炒賣對象,尤其那些動力股;二、否則很難解釋油升油股跌的奇怪現象;三、開市時已看到對冲基金入市沽空。這有着一個重要的時間性因素,現在是對冲基金組合調整,沽出第4季部分獲利長倉部署第2季策略的樣子——這是我遍閱900多個對冲基金第4季組合後對照走勢得出來的看法。
但當日及之後,信貸市場和匯市並無波動,所以仍不似是大變之局,這使我放鬆了警戒。直至3月8日,隨着盈利公報期慢慢過去,半導體股又進入周期淡季,我覺得舞上弄下代替了大趨向,股市上下都可以,最重要的是有趨勢逆轉的可能。但當時我不肯定,只是沽了些貨及買了小量認沽期權。翌日標普500指數幅度只有10點,但半導體及光纖股是重災區(圖1),光纖股Finisar(FNSR)因盈警下跌近40%——管理層解釋是中國需求放緩,這句話是一石擊起千重浪,因為淡友一定會執著這句話來沽售動力股。
升得愈多 愈危險
3月10日,中國出現73億美元貿赤(市場預期是50億美元盈餘),德國和加拿大貿易盈餘亦低於預期,美國首次失業救濟金申請高於預期,市場擔心經濟放緩——高盛著名經濟師Jan Hatzius立即發出報告指第1季增長有機會下調,加上西班牙被穆迪調低投資評級,以及沙特阿拉伯憤怒日將臨的「巧合」,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市場心態,是日美股下跌近2%,但升跌比例非常一面倒。當日不是股市下跌的問題,而是趨勢逆轉,是所有高升財務資產輪流調整的問題。所有近月上升的資產類別都向下走——油、金、銀、農產品、發達國家股市、半導體股……總之,愈升得多的愈危險;相反早跌的類別如美元和美債則向上或跌得少,中港股市在3月11日早段並無顯著跌幅(日本地震之後,情况才有變),這是因為中港股市以近半年計,升得不多,回吐壓力也自然較輕—— 一句話,市場盤路調整來臨使什麼基本解釋都沒有意思。
3月11日美股有跟進的沽售,但反彈也不算利害。現在股市是調整,不是頂與底的問題,而且美國信貸市場暫時仍是穩定的。股市指數並不能全面反映市場動態,標普500指數由2月18日1344高位回落只有3.6%(圖2),但個別股票及界別的跌幅卻大得多。踏入2011年第1季時,對冲基金的長倉主力是財務股、科技股和周期股(特別是工業及汽車股)。第1季時,隨着北非局勢動盪,原油、黃金、白銀、農產品是「炒到飛起」。留意一下這些類別,跟着看看下段﹕
先是汽車股向下(標普500指數汽車股指數由1月13日高位1032開始下跌,跌幅已有26%);然後是財務股(銀行股指數由2月15日高位55.88開始下跌,跌幅已有7%);農產品反覆(麥由2月19日高位跌幅已有20%,炒糧食荒者向來都忘記了農產品是周期商品而已);網絡股在1月已下調(思高Cisco跌幅已有27%,我獨家的熱火網絡指數跌去26%);半導體在2月中開始橫行,3月7日開始下跌,我獨家的熱火半導體指數跌了14%;光纖股則在3月4日見高,我獨家的熱火光纖股指數在4天內跌了16%。
以上清楚見到高升財務資產的輪流調整,在指數是反映不出來的。凡是(曾是)熱門的資產/股票類別都出現沽壓,近2天油股和銀股也是好例子,這是典型的盤路調整加斬倉雙結合的結果。一方面是升幅巨大,獲利回吐壓力很大,任何一個契機都可以觸發沽售;每季計數的對冲基金更有動機套利重新部署,每當它們調整組合時便會出現一些動盪。
宜做對冲 同時分段買貨
另一方面是對冲基金在年初的股市比重是低於歷史平均數的,結果是落後大市,近月卻有加大股市比重的迹象,這批後來者看來是接了火棒,一旦風吹草動便只得斬倉。相反,近月受沽售的債券和美元卻在近日出現反彈,這不能說是北非局勢使然,因為北非局勢不是一兩天的事,這類反彈的資產其實一樣是受到趨勢逆轉的影響,只是由另一個方向開始而已。
我想強調的是最近美國股市沽盤是由於盤路調整引來的趨勢逆轉,而非基本因素的改變——上周五美國便宣布強勁的零售數字,盤路調整是人為的,來得快也可以去得快,局外人只有在事後才知道拆倉盤完結與否。所以最好兩手準備,持有一定現金,有些對冲,同時分段買貨。
李順威
shunwailee@hotmail.com
《每日觀點》見http://www.mpfinance.com/le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