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在昨天,慧雅提到日本的地震危機成為了全球新聞界和金融市場的焦點。根據傳統智慧,通常一有這類型隱含重大不明朗性的危機出現,投資市場的即時反應,都是先行避險,股票市場亦會先行承受一定的沽售壓力,始終股市是一隱含較高風險的投資市場。
不過,傳統智慧亦都告訴我們,這類型的事件往往亦是重要趨勢的催化劑,蓋這類事件是要逼市場參與者作一較重大的方向性判斷,以及迫使沒有強烈意見的「騎牆型」資金離場。今天回看,1989年的「六四事件」和90年代初的「海灣危機」都對本港90年代初的股樓大牛市有一定貢獻,蓋這些事件是迫使了對香港資產和前景缺乏信心的資金離場,而接手的資金和人士,是一些「明知山有虎」和「經得起風浪」的人和資金。他們承受了風險,要求的回報當然不止10至20巴仙,因此若日後的發展配合,資產市場的反應可以頗大。
港股有潛質吸納「逃難」資金
究竟今回地震事件對日股和港股的影響會是怎樣,現時是很難定斷。不過,慧雅想指出的,是在這事件發生前,不少投資界人士是傾向認為日本股是最廉宜和最安全。現時值得問的是,究竟這些是堅定看好日本股市的資金,還是只是一些不知將錢放在哪兒的資金。慧雅的判斷是,後者的比例不低,因此在至少短期而言,是有一筆原來打算加大投資日股的資金會因這事件帶來的不明朗而卻步。這筆資金跟着面對的問題是,究竟是要從股市中撤離,還是轉投其他股市?以慧雅之見,港股是有一定潛質去吸納有關資金。因此,有關事件對港股而言,可能是危中有機。
撰文:施慧雅
mscya88@yahoo.com.hk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