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日災難非股市動盪主因長青網文章

2011年03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3月21日 05:59
2011年03月21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日本地震、海嘯、核電廠泄漏輻射是當下最大新聞,今天來個日本周,分析一下有關的問題﹕

資金去了哪裏?

簡單來說,市場的即時反應是﹕

一、買日圓(所謂日圓回流交易-repatriation trade),沽澳元紐元南非蘭特等套息交易熱門貨幣。

二、湧入國庫債券,尤以德國債券,德國2年期債孳息率(GDBR10)由3月4日1.836厘跌至16日1.445厘(-0.391厘),美國2年期債孳息率由0.8082厘跌至0.4964厘(-0.3118厘);買入投資級企業債券,沽出垃圾級企業債券。

三、沽股票。

四、沽商品。

日資回流引致沽售海外資產?

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因為日本法例限制每一次單一地震保險賠款於5.5萬億日圓(約696億美元)。根據風險模式商AIR的估計,是次地震保險賠款估計為150至350億美元。同時,根據日本地震保險法,私人保險公司的最高賠償額是1.19875萬億日圓(約150億美元),其餘的賠償則由政府負責。最先的1.15萬億日圓(約140億美元)由保險公司負責;之後,保險公司和日本政府均分直至1.925萬億日圓(約241億美元); 超過此數的95%由政府負責,直至5.5萬億日圓的限額。

日本保險公司或需沽售海外資產,外國保險公司或需買入日圓以應付賠款,但它們多不需要買入全數的日圓,因為50%至70%的國際保險組合都已有外匯對冲,就算賠款需全以沽售海外資產所得而來,估計所需日圓不會超過75億美元。而且賠償不是一次過的,攤分開來每月只需12.5億美元——等於過去5年日本投資者每月買入債券金額的12%。暫時而言,日本官方也說不見到大規模資金回流的情况。

日圓上升的原因?

地震之後,日圓急升,解釋是日資回流,上段已分析了此說不足之處,其他的解釋因素還有三點﹕

一、日本股市下跌使對冲盤拆倉。好像外國投資者在2011年1至2月間買入了200億美元的日本股票,日經指數下跌近20%,如外國投資者買入日股時全數作外匯對冲(即買美元沽日圓),現在因股價下跌,只需對冲160億美元的組合,便需要沽出為數40億美元。外資的總日股持有量更高,對冲盤拆倉的數目可能更高;不過這是純推論,因為不知確實對冲比例。

二、日股大挫適逢北非動盪和美股回調,市場的整體風險取向自然下降,通常套息交易多會遭殃,這是屢試不爽的公式,於是平倉盤斬倉盤挾倉盤的相加壓力便推高日圓推低澳紐元蘭特等貨幣。

三、還有一個重要解釋,市場盤路部署。市場在事發前可能傾向沽日圓(我也是一分子),拆倉盤引發挾倉,交易員乘市場人心虛怯,特意推高舞低誘發止蝕盤,從而引來更大的日圓升壓。3月17日在亞洲早市,即美國收市香港未開之前,美元兌日圓由79.59急跌至76.25,這是4%啊!以槓桿1:10即等於40%!這是明顯的殺倉挾倉。當時有大銀行甚至收起買賣盤,使市場更加恐慌。

七國干預日圓能否生效?

3月18日亞洲市,七國公布干預日圓,美元兌日圓由79急挫至82。82正是美元兌日圓由2010年10日至2011年3月15日的上落區80至84.5的中間位。自2000年來,七國首次聯手干預匯市,這個象徵意義是很大的。但我想七國不會持續入市,其干預目的不是特意推低日圓,而是不希望日圓急升引發市場動盪及因此而來的其他問題,所以干預本身可遏止日圓升勢,但不等於日圓弱勢。

市場如果相信七國的誠意和決心,那日圓就有了頂,那它唯一的後向就是下跌,因為沽日圓的風險變成可以計量,值博率自然提高,尤其是以歐洲貨幣兌日圓來算。但市場向來都懷疑干預的效力,在18日時亞洲市時,美元兌日圓升至82,歐洲市時傳說歐洲央行買入50億歐元沽日圓(傳說數字太高了),但日圓不再下跌,在美國市時,傳聯儲局買入5000萬美元(數字是可能的,反映美國的介入只是意思意思),日圓在美國市回升至80.6。我暫時認為買賣日圓的風險很高,無論好淡都很容易中招,沽日圓宜以歐洲貨幣為交叉盤,長日圓則以商品貨幣為對手。

日核泄輻射已不能控制?

傳媒多集中報道核電廠怎樣失控、日本政府怎樣無誠信,輻射擴散,世界末日來了。我不是專家,但一些專家網站對核電廠問題有着不同的角度。

傳媒也有其難處,因為根本就沒有可靠消息﹕日本政府的公布不可信,但歐美國家的信息也不可信,好像歐盟能源官員Oettinger 指日本核電廠失控,可能在數小時內出大事——稍後又澄清說以上說法只是根據傳媒報道得出的個人印象,他並無特別根據。法國官員Baroin說48小時關鍵期,情况會差於切爾諾貝爾,這與大部分分析有差距; 美國機構在17日說4號廠已水乾(它從何而知呢?),日本說不知道,翌日據肉眼觀察是仍未水乾。

美國一些傳媒(CNN是好例子)的報道有很大的(對日本政府)指摘性,散佈恐慌多於客觀分析。傳媒不斷說反應爐可能熔解,一些專家解釋又不是那一回容易的事(見麻省理工原子能科學及工程消息網);傳媒不斷說輻射擴散,但美國最大核電廠的前醫務總監Donald Bucklin卻說,核能熔解或爆炸的影響範圍只有50公里(36哩),日本核電廠的設計與切爾諾貝爾有很多不同,不會出現那麼嚴重的後果(見彭博通訊3月18日電)。

日本事故如何影響股市?

沒有篇幅了,只能短說,(1 )不會有長遠影響,(2)股市的動盪源於趨勢逆轉的格局,日本只是次要因素。

現在市場趨向?

(1)長北歐貨幣;(2)沽科技股,長運輸概念;(3)長天然氣、煤、銀。

李順威

《每日觀點》見http://www.mpfinance.com/lee.htm

shunwailee@hotmail.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