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政府主導發展 經濟轉型艱難長青網文章

2011年03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3月21日 05:59
2011年03月21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剛剛從全國「兩會」脫身的中央大員們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就已動手實施「強國富民」的「十二五」規劃綱要。

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把重點工作逐項分解到各部門、各單位;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工信部等中央部委正在制定、出台各類實施細則。

實施「十二五」規劃的主導權依然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控制過多資源配置權利之勢未有減弱迹象。

十二五規劃新瓶裝舊酒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幾成全國共識。一些看好中國發展前景的研究者認為,「十二五」規劃如能順利實施,它將成為中國現代發展進程中的分水嶺,媲美30多年前的改革開放。

但事實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前又被稱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正式列入5年規劃已有15年,見諸其他官方檔的時間更長,實施的結果卻一直不盡人意。

內地經過多年發展,人才匱乏、財力不足都難以成為影響發展方式轉變的藉口。最終,責任落在了體制、機制身上。

政府手中保持了過多控制資源的權利。處理勞資關係時,政府過於倚重投資方,造成勞動者收入增長遠遠低於GDP增速,導致兩極分化、內需不足;處理內、外需關係時,過於倚重出口,導致外匯儲備規模過大、外匯佔款過多;處理投資與消費關係時,過於倚重投資,導致投資效率低下、通貨膨脹;處理國企、民企關係時,過於倚重國有企業,導致民企融資困難、服務業發展滯後。

上述「偏頗」不斷積累、相互交織,形成了中國經濟今日面臨的諸多「兩難」選擇。更為甚者,在一些地區的勞動力市場上,農民工居然要比大學生更有競爭力。

改革體制決定成敗

「十二五」規劃綱要出台前後,官方依然倚重實施了多年「國家資本主義」,倚重最擅長的經濟增長手段——投資。

即便在最需要發揮個人才智的科技創新領域,儘管官方一再聲稱,要堅持市場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營造良好市場環境,但組織實施重大應用示範工程、由某中央部委牽頭推進之類的字眼,依然時常見諸官方文件。

「國家資本主義」可以迅速聚集投資、擴大產能、收穫規模效應,但效率卻不斷下降、工人無力增加消費。中國太陽能電池產能佔全球的份額,可以在6年的時間裏從1%上升至50%,但本土只能消化自身產能的5%;跟不斷增長的GDP相比,人民幣發行的速度更快。2010年內地廣義貨幣已是GDP的1.8倍,貨幣的長期超發造成通貨膨脹、房價居高不下。

在大規模投資中的獲益者已成為改革的阻力,處處掣肘財稅金融、要素價格、壟斷行業等領域的改革。能否打破既得利益者阻力,推動改革、而不是零碎政策的修修補補,成為決定「十二五」成敗的關鍵。

馮其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