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諾獎新得主:美失業率兩年內難改善長青網文章

2011年03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3月22日 21:59
2011年03月22日 21: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市場憧憬美國經濟持續復蘇,惟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系講座教授Christopher Pissarides認為,美國勞工市場的結構性失業增多,令其就業情况未來兩年內亦難以明顯改善。專注研究失業及勞動力市場、並以相關研究獲得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Pissarides,昨出席香港科技大學「俄鋁校長論壇」時指出,2008至2010年的美國,職位空缺的波動並未像過往的周期般,令失業率出現相應的變化,此不僅顯示期內經濟活動低迷,更說明了當地結構性失業增多。

他解釋,以往的周期內,經濟復蘇會伴隨職位空缺增加,從而令失業率下降;隨着經濟步向繁榮空缺逐步下降,失業率又隨之回升,描述該現象的模型稱之為貝弗里奇曲線(Beveridge Curve)。2008至2010年的美國,職位空缺率跌至谷底(1.8%)後一度反彈至2.5%,惟失業率卻未見起色,仍在高位徘徊。

新增空缺難吸納失業者

Pissarides認為,結構性失業出現於產生空缺的地點與失業人士不一致,以及空缺要求的技術與失業群體不符。以美國為例,復蘇的行業多為金融或其他服務業,而失業群體中仍有大批建築及房地產的從業者,顯然建築業仍未有起色。他指出,美國政府應着重幫助建築工人過渡進入服務性行業。

對於中國銳意提升最低工資,Pissarides相信是生產力提升所致,並不會影響未來經濟發展。他認為,中國當下最重要是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另外政府亦應於勞工保障方面扮演更重要角色,而不是將責任推給企業。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