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研「雙股雙幣制」 盼年內面世長青網文章

2011年03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3月28日 05:59
2011年03月28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自稱「沒想過做女強人」的鍾絳虹表示,許多新點子都是順應大勢推出的,除了eIPO外,還包括人民幣新股上市可採「雙股雙幣制」的建議。「我們也不能做完手頭的事情便算,還要為企業、投行乃至散戶服務」。她指目前有兩三家公司正在考慮這一建議,今年下半年可能會有首個成功案例面世。

順應大勢推新產品

所謂「雙股雙幣制」是指一家公司,同時在香港發行港元計價及人民幣計價的股票,變成一家公司在港有兩個股票編號,而兩隻股票的股價亦可以不同。

如果新股全部採取人民幣計價的方式,鍾絳虹指「歐美的大基金未必有那麼多的人民幣」,沒法在國際配售部分入大飛認購,等公司上市後也沒法買入股票。而散戶通常是持有人民幣存款,到時要通過買本票認購,又增加了購買成本。雙股雙幣不單有利於機構及散戶,她指投行也相當歡迎該建議,因「可分開兩個系統操作,不用改現有的系統」,而改系統會有風險。

鍾絳虹預期最快今年下半年,便會有首隻實行雙股雙幣的新股在港掛牌,而最有希望的是零售股。「首次推出要選大家容易接受的,有brand(品牌)的公司」,所以零售行業是首選。

1990年代初便過檔中央證券的鍾絳虹,協助投行做新股上市至今已有18年了,見證着本港新股市場的變革。

鍾絳虹回憶道,2000年之前擔任保薦人角色的通常是本地的券商,「那時IPO(首次公開發行股份)少,程序也相對簡單。」

但隨着大型國企開始來港發行H股,新股的規模急速膨脹,國際投行也加入了保薦人行列,並逐漸佔據主要市場份額。中央證券見大有可為,於是在最近幾年建立了專門的新股團隊。來上市的「多了國內公司,大deal(交易)也是國內的,許多advisor(顧問)也講普通話」,鍾絳虹稱。

內地交易增 學會大陸用詞

「我最近幾年講普通話,多過廣東話和英文」,她笑言自己現在已經會寫簡體字了,也學會了大陸的用詞造句,「不單是國內公司,許多律師和投行的人都是寫這類文字。」

她特地舉了個例子說明,「我之前以為「領導」專門是指中央的那些(政府官員),後來才知道,原來也可以用來形容公司的管理層。」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