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國核電發展 不能急功近利長青網文章

2011年03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3月28日 05:59
2011年03月28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當日本和全世界為日本大地震和海嘯造成的巨大破壞和傷亡而驚魂未定,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2、3、4號機組相繼失控,廠房被炸上天空的情景更使世界陷入末日般的驚恐,核電事業何去何從再面臨艱難考驗。

1967年9月,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在本州東北部的福島工業區,採用建造成本相對低廉的沸水反應堆技術,開工建設了福島第一核電站第1號機組,1970年11月實現併網,並於1971年3月正式投入商業運行。該反應堆毛出力46萬千瓦,輸出電能43.9萬千瓦。那個時代的電站,具有如此的規模已經是超級強大了。

福島核廠匆匆建成 埋下隱患

成功的喜悅使東京電力公司再接再厲,掀起了大躍進式的核電建設高潮,10年間建了6個機組。

出事的福島一站的四台機組是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建設的,在極力追求速度和規模的驅使下,在知識、技術和素質未能達到必要的水準下,匆匆開工建設,很多問題都未能考慮周到。儘管核電站考慮到防震,也為海嘯建設了防波堤,但是在距離地球大板塊活動邊緣這麼近的地區,地震設防顯然不足,防波堤的高度也無法抵禦海嘯。致命的失誤是將應急發電機房建設在極易被海嘯淹沒的零米層,在海嘯發生時失去應急功能,這些都為日後這場災難埋下了隱患。在東京電力公司這樣具有官僚色彩的壟斷企業中,唯命是從的「團隊精神」反而使很多隱患被隱藏了下來。

中國耗能龐大 核電必然之選

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後,美國的奧巴馬、俄羅斯的普京、法國及歐盟和中國政府等都表示不會因為這場災難放棄核電站的建設,更不會關閉現在運行中的核電站。

根據中國2007年11月發布的《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20年,全國核電運行裝機容量爭取達到4000萬千瓦,在建核電容量達到1800萬千瓦左右。到目前為止,國務院已核准34台核電機組,裝機容量3692萬千瓦,其中已開工在建機組25台2773萬千瓦,就此推算「十二五」即可完成2020年的建設目標,而2020年將可能達到8000萬千瓦。目前,湖南、湖北、河南、四川等內陸省份,也在積極爭取在本省建設核電站。

發展核電對中國是別無選擇,大量燃燒煤炭給中國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帶來極其沉重的包袱。2010年全國消耗煤炭超過34億噸,73%的電力來自煤炭,不僅造成巨大污染,還使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成為世界的眾矢之的。大量燃煤還造成高速公路的嚴重擁堵,為運輸煤炭消耗了大量的石油資源,資源枯竭和安全事故不斷,社會分配不公和腐敗盛行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能源安全和環境安全,也影響中國13億人現代化的進程。發展核電是一個關鍵性的替代,也是解決中國能源環境問題的重要環節。

大躍進式興建 失誤難免

中國大力發展核電主要採用更為先進的「二代半」和「三代」技術,與福島採用的原始技術基本不在一個量級上,安全系數有質的大幅度提高。在福島事故之後,中國也會因此吸收更多的教訓和經驗,盡可能提高工程品質和設備可靠性,全力降低發生安全事故的機率。但是,願望畢竟是願望,我們也必須看到現在面臨的重重問題。

首先是各地民眾和各地政府將會因為福島事故陷入極大的恐慌,這種恐慌不是短時間內會被消除的,建設核電站將會面臨前所未有的阻力;其次,我們的人才、知識、素質、設計經驗和技術能力將很難確保當前這種「大躍進」式的發展模式不出瑕疵或失誤,這些疏漏有可能成為未來核安全的「致命隱患」;其三,「二代半」技術還是存在在失去電力時將存在致命隱患;其四,「三代」核技術從未應用,沒有一個「實驗、運行、完善」的過程就全面推廣的本身就是巨大風險,將這樣一個未經檢驗的技術用來建設內陸核電站風險更大,一旦各電站相繼建成才發現存在重大設計缺陷和技術隱患將追悔莫及;其五,合格的核安全監察人員嚴重不足,核電的快速發展導致合格而又有經驗的工程監督和運行檢查人員無法覆蓋核電站設計,工程建設和安全運行工作;其六,沒有完備的核安全規劃,一旦出現核事故如何調動組織救援體系。

求穩不求快 須重新審視規劃

福島事故之後,重新審視我們的核電發展規劃,重新慎重行事檢查我們每一個工作細節,不求快,但求穩,將不能確保和沒有把握的事情堅決停下來,這未必是件壞事。

發展核電決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有一個長遠的打算,不僅我們要為自己做好打算,更要對子孫後代負起責任。我們決不能以企業部門的利益替代國家和人民利益,以任期目標利益超越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在核電建設上尤應如此。

韓曉平

中國能源網首席資訊官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