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日本大地震為全球股市帶來震盪,海嘯破壞巨大,核幅射泄漏危機仍揮之不去,全球關注向以「不死鳥」形象自居的日本,經濟能否透過重建「涅盤重生」,但著名經濟分析師陶冬及馬駿均認為,大地震不單對日經濟帶來衝擊,世界市場對日本消費產品信心削弱,長遠勢影響出口及日圓匯價,而環球經濟亦不會因為災後重建而大幅受惠。
核災長遠影響消費
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在其博客預言,日本經濟今年重現衰退的可能性非常高,料全年經濟錄負增長0.6%,並認為是次災難對日本經濟影響,或大過目前許多數學者估計,指停電及廠房受損,或令汽車、電子業生產中斷,但這只是暫時性,料至夏、秋季可回復正常,而核泄漏事件,卻勢將長遠影響日本當地人的消費信心。地震對日本經濟造成損害,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早前發表的報告亦指出,據該行統計,各大保險公司初步估算在是次地震中,保險合同覆蓋範圍內的各項損失共約相當於日本GDP的2%,料還有大量損失並無於保險覆蓋範圍內,而1995年發生的阪神大地震直接造成相當日本GDP的2.5%損失。
重建刺激作用不大
馬駿直言,對日本災後重建能刺激日本經濟不抱樂觀態度,其一是災後重建是一項持續多年的工作,若保持每年增長率處高水平,便必須每年的重建工作均擴大規模,兼且日本政府現在財政並不樂觀,而日本經濟眼下還存在顯著產能過剩,或許部分生產力將不重建。
陶冬亦指,日本政府債台高築,災後重建無可避免地造成「排擠效應」,日本或大幅壓縮其他開支,收縮財政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或比重建工程的正面因素更早浮現。他認為日本貨幣政策,因地震而由超寬鬆變得更為寬鬆,而另一邊廂,歐美的貨幣政策面臨退出壓力,此或意味着日圓匯率可能已見頂(圖),日圓將進入貶值周期。
對環球經濟拉動力甚微
日本地震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兩人都認為影響較小,馬駿表示,日本雖貴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其2010年名義GDP大約佔全球的8.8%,但相對其他發達國家,日本經濟的開放程度比較低,日本進口總額只相當於GDP的10%,估計災後重建對世界經濟的GDP增長起到拉動作用甚微。
日本地震對世界產業鏈的影響,陶冬稱,個別消費產品可能因地震,令部分生產鏈斷裂出現斷貨,不過多數產品可以靠庫存和其他國家增產度過難關。
就市場憧憬日本重建計劃帶動原材料及海外機械產品需求,陶認為,此抵不上中國一個房地產新政,並指日本重建產生出需求,多數要等到明年後才會顯現,兼且訂單或多落入日本企業內。
雖然對總體影響不大,但事件料對內地汽車、煉油、鋼鐵行業造成一定影響,馬駿認為,日本品牌汽車於內地的汽車市場份額約18%左右,地震或許會給德國、韓國品牌於內地的銷售提供短期機遇。
他料煉油業仍會受衝突,地震後日本關閉三成的煉油產能,大概相當於全亞洲煉油能力5%,日本對原油進口減少,或為原油價格帶來向下壓力;鋼鐵業料也受到影響,因日本是世界第二大鋼材出口國,事件令日本鋼鐵產量短期下降,鋼價上升將利好內地鋼企,而日本一旦展始重建,勢將增加對中國鋼鐵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