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日防災標準「靠估」 戳破嚴謹神話長青網文章

2011年03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3月28日 05:59
2011年03月28日 05:59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日本科研界向來予人「先進嚴謹」形象,但一場核災卻把這神話戳破。《紐約時報》引述日本防震工程專家指出,業界在進行防災建設時,建基的竟然是隨機「靠估」——雖然地震學和危機評估研究自1970年代以來取得很大進步,但日本官僚和工程界抱殘守缺,只着眼於舊地震海嘯數據紀錄,去構思如何保護核廠,忽略了實際環境可能存在的變數,例如未被發現的斷層或罕有的超級地震等。

日本官僚 只着眼舊數據

78歲的地震工程專家青山博之說,肇事核電站1960年代興建時,地震學及其應用於核電站防震設計,仍處於萌芽階段,工程師很多時「靠估」,把核電站內部結構的防震標準,隨便定為一般建築物的3倍,「設定這標準時並沒按照任何準則。那只是一含糊的指標」。

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官員承認,興建肇事核電站時,當局翻查至1600年代的官方紀錄,發現福島一帶的地震紀錄,最多是7至8級。當局於是以1960年智利9.5級大地震在當地觸發3.2米高海嘯為基礎,給核電站選址建於4米高懸崖之上,作天然屏障,再加一道用以「抵禦颱風」的5.5米防風堤保護。

直至核電站投產20年,專家才根據古籍推斷出公元869年曾發生8級以上地震,掀起的滔天海嘯席捲肇事核電站以北的內陸近1.6公里。專家因此推斷,核電站最少需要抵禦10米海嘯來襲。

福島工程師﹕從沒想過海嘯

雖然專家2002年建議核電站把預防海嘯的最低標準,定於最少可抵禦5.4至5.7米巨浪,但當局最後只是敷衍地把近岸一個電泵移高8吋。最諷刺的是,海嘯(Tsunami)一字雖源自日本,但直至2006年,日本官方核電站指引才首度引入防海嘯概念,惟東電仍沒修訂海嘯評估。1990年代曾領導福島核電站的工程師二見常夫坦言﹕「我們只按先例辦事。當我領導該廠時,從沒想過海嘯。」

紐約時報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