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韓國紀行﹕中韓摩擦 專家﹕兩國傳媒各執一詞長青網文章

2011年04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4月04日 05:59
2011年04月04日 05:59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編按﹕中國與韓國(南韓)是東亞鄰國,既有文化傳承、又有戰爭歷史。雖然兩國在1992年建交,但仇恨的歷史並無因此完全抹去,很重要的原因是無法擺脫「朝鮮(北韓)因素」。不過,中韓在經濟及旅遊交往日趨密切,去年兩國貿易總額創下1884億美元(約1.5萬億港元)新高。記者早前應邀訪問韓國,而今起刊登的「韓國紀行」系列,希望讀者能藉此深入了解兩國關係。”

「網上的口水戰不代表一般中韓人民的心聲」。長期研究中國問題的韓國外國語大學國際地域學院教授康埈榮在首爾一個中國記者招待會上說,中韓間的摩擦多半是從誤會開始,雙方傳媒各執一詞,本國民眾無法接觸客觀平衡的信息,故印象愈加負面,陷入惡性循環。

韓民不滿中國助朝鮮

康埈榮指出,韓人對於中國的負面情緒根本在於中國幫助朝鮮(北韓)的立場, 「朝鮮不可能與中美開戰,韓國始終是最大的受害人」。康教授說,從首爾往北50公里、不足30分鐘車程就到達朝鮮地域,相當於北京一環到六環的距離,「在朝鮮黃海道的戰機3分鐘內就可到首爾,大炮可以直接打到總統府所在地青瓦台,中國有媒體報道,美韓在等待朝鮮的挑釁動作準備開戰,根本不是的,我們最怕的就是戰爭」。他說,中國在延坪島炮擊、聯合國制裁朝鮮等方面未能起到積極作用,令韓國人感到失望。

在華工作十多年的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中國事業處部長郭福墠也說,2008年四川地震時,韓國企業捐款不少,但中國傳媒只報道日本企業的援助,對於韓國貢獻甚少提及。

但郭福墠指韓企本身也有責任,平時甚少參與社會責任行動,故做了好事也不為傳媒所知,「我常常對韓企說,你們是為了賺錢而來(中國),但是錢哪裏都可以賺,來了就要為中國的人民和社會負責任」。

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有中國傳媒報道在山東的韓企「逃亡潮」,「其實當年我們有2萬家企業,關閉的只有0.3%,比平時1.5%的淘汰率還要低,而台港的企業離開的更多」。 郭福墠說,「逃亡潮」的報道令當時的韓企壓力更大,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要專門派人與中國商務部探討事件。

在華韓企倒閉低過港企

「不好的地方要報,但好的地方要多報一點」。康埈榮呼籲兩國傳媒都能為對方着想,「大事化小」;韓國官方也可通過中國人熟知的方式進行公共外交,而外交人員的中文水準也有待提高,一方面是能與中國民眾交流,另一方面是能接收更多的信息來源,以免遭人誤導。

明報記者 林迎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