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東京電力昨日成功堵塞從2號機組豎井裂縫流入太平洋的輻射水,但隨即又發現1號機組反應堆可能有氫氣爆炸的風險,於是昨晚開始向1號機組反應堆安全殼注入氮氣。當局亦計劃為2、3號機組反應堆注入氮氣,防止爆炸。
東電表示,1號反應堆的燃料棒估計已有70%受損,燃料棒套管中的鋯與蒸氣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氫氣,並可能泄漏到反應堆安全殼內。原子能安全保安院一名工程師解釋,隨著燃料棒冷卻下來,蒸氣在密封裝置內凝結成水,蒸氣在凝結過程中體積減少,令密封裝置內部壓力下降,使外部空氣得以進入,當中的氧有可能令裝置內的氫氣發生爆炸,注入氮氣可維持裝置壓力,避免易燃氣體進入。當局透過連接到安全殼配管的氮氣裝置,這幾天會共注入約6000立方米氮氣。
1號機組曾氫爆
為避免安全殼在注入氮氣後壓力上升導致輻射外泄,1至4號機組人員在開始注氮後暫撤離。肇事的1號機組在311大地震後翌日曾發生氫氣爆炸,反應堆所在建築物的屋頂和牆壁炸飛。
《紐約時報》引述美國核管理委員會上月26日就日本核泄問題撰寫的評估報告,稱美國專家把反應堆內發生氫氣爆炸的風險,列為核電站「一系列新威脅」之一。這種爆炸可能損壞密封裝置,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其他威脅則包括反應堆容器積滿輻射冷卻水,令其承受的壓力增加,容易破損。
核電站部分工程取得進展,當局昨成功為2號機組豎井一道約20厘米長的裂縫,注入被稱為「水玻璃」的化學物質矽酸鈉(sodium silicate),阻止高輻射水流入太平洋。東電周二承認,豎井積水與裂縫流入海中的污水,碘131濃度達每毫升520萬至540萬貝克,相當於法定上限約1.3億倍。東電曾嘗試以聚合物,甚至報紙和木屑等堵塞裂縫,直到昨天才由「水玻璃」建功。
紐約時報/共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