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日韓的三角情仇長青網文章

2011年04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4月08日 05:59
2011年04月08日 05:59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你比較喜歡毛澤東還是蔣介石?」65歲的韓國退休軍官金三坤問記者,「如果當年蔣介石打贏,我們也許可以避免韓戰的悲劇。不過歷史沒有『如果』。」金三坤曾服役30多年,退休前任警察學校教官,現在首爾的戰爭紀念館擔任講解員。

「我知道你們中國人叫韓國人『高麗棒子』。」金三坤說,韓國人對中國人也有相應的蔑稱,日本人對韓國人和中國人也是一樣,他認為民族之間由於歷史的原因互有不滿很正常,但是絕不希望因此開戰,「我最喜歡中國的宋朝和明朝,因為只有這兩個朝代,中國沒有侵略朝鮮半島。」

中立的戰爭紀念館

首爾戰爭紀念館的最大特色是「中立」,南北雙方、中國志願軍和聯合國軍的武器、史料和照片得到基本平衡的展現。對於中國志願軍特闢有專廳,主要描述其裝備較差、以人海戰術制勝、能夠優待俘虜等等,並無特別有傾向性的評價,與中國和朝鮮(北韓)的戰爭紀念館中動輒抨擊「美帝國主義」等形成鮮明對比。

展覽也有少數輕微偏向之處,例如在仁川登陸等南韓取勝的戰役中播放激昂的進行曲,令人感覺這是「我方勝利」;在門前一個「兄弟情」雕塑中,南韓士兵被塑為哥哥,與在朝鮮軍中的弟弟在戰場上相逢。

冤冤相報何時了

在韓國採訪心情很複雜,搭的士時竟聽到電台在播鄧麗君的歌,感覺時光倒流。街頭常有中文標識,但「中日兩用」,繁簡混雜,句法不通但又看得明,例如店舖前掛「中國語可能」「銀聯卡歡迎」,菜單名稱和景點介紹的中英文都不甚準確。不少地方都有給日本大地震的捐款箱,但上周三(3月30日)日本在教科書中重提竹島(韓國稱獨島)是日本領土,引發韓國民眾上街,據當地傳媒報道,有反日示威者拉起「9級地震還不夠」的橫額,對日捐款也急劇減少,令人感嘆「冤冤相報何時了」。

(系列完)韓國紀行(之四)

明報記者 林迎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