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去年11月政府推出辣招打壓樓市,包括開徵最高達樓價15%的短炒額外印花稅和進一步收緊按揭,但香港住宅樓價和成交一度冷卻後迅即回復升勢,促使今年首季的二手樓買賣登記,竟有多達99%屬獲利個案,而部分屋苑更是業主賣樓全部獲利!業界指出,絕大部分業主賣樓獲利,當中除了部分自住業主會轉為租樓外,餘下便是有能力換樓或重新作長線投資物業者,形成支撐樓市的新力量。
今年樓市氣氛大旺,加上各區二手樓價急速上漲,為售樓業主帶來大量獲利機會,私宅業主沽樓並能成功獲利的比率,更在首季創下歷史新高。根據利嘉閣綜合土地註冊處統計資料所得,今年首季全港共錄15,537宗二手私宅獲利買賣登記,佔同期已知上手買入價的二手買賣比例98.7%,數值不僅較去年第4季的98.3%,上升0.4個百分點外,數字更創下2000年利嘉閣開展有關統計以來的季度新高(見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至少有4個大型屋苑,今年首季錄得獲利成交登記的比例高達百分之百,分別為天水圍嘉湖山莊(321宗)和栢慧豪園(175宗),以及美孚新邨(222宗)和將軍澳都會駅(151宗)(見表)。
利嘉閣地產研究部主管周滿傑表示,在貨幣量化寬鬆全球化的大環境下,資產價格膨脹趨勢料會持續,就算日本地震影響環球經濟發展、甚至加息壓力迫在眉睫,最多只能冷卻樓市,令樓價升勢放慢。
料更多97「蟹主」鬆綁獲利
他認為,相信年內餘下時間住宅價格仍會繼續走高,年中前更有機會超越97年頂峰,二手業主買賣單位不僅可輕易獲利離場,相信亦會有更多97「蟹主」可以鬆綁獲利,預期私宅業主賣樓將會獲得全面獲利機會,而且亦會愈賺愈多。
周又指出,按樓價分析,細價樓做價首季強勢上揚,持貨業主或投資者賣樓時易獲「好價」承接,故此,價值介乎100萬至200萬元的細價私宅的轉售獲利能力最為優勝,表現更勝過豪宅物業。數據顯示,市場在首季共錄2970宗已知買入價的細價樓買賣登記,當中獲利有2945宗,獲利成功比率99.2%,高踞首位;而且數字對比前季的98.1%,上升0.9個百分點,升幅最大。
他又指出,今年首季每宗私宅轉手個案平均獲利38.7%,較去年第4季的34.2%上升4.5個百分點,創下歷史新高。業主獲利,自然有利換樓或重新投資物業,形成良性循環。
施永青:額印減盤源 推高樓價
另中原創辦人施永青指出,開徵短期轉讓的額外印花稅,會令新例執行前已擁有物業的業主,覺得自己手上物業擁有特權,在賣出時不用交額外的印花稅。這會減少業主的賣樓意欲,他們覺得把享有特權的樓賣掉去換一些受制約的樓並非明智的選擇。所以新例推出後,市場上放盤的人明顯減少。在選擇不多的情况下,新買家只好付出額外的代價,去爭奪僅有的賣盤,有利樓價上揚。
撰文: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