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海關總署昨日公布3月份及首季進出口數據,由於3月僅錄得1.4億美元的輕微貿易順差,因此令首季出現10.2億美元的貿易逆差總額,是繼2004年首季後,相隔7年再次有進出口貿易季度「見紅」。導致逆差的主因之一是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影響所及令內地輸入型通脹加劇。
海關總署昨日發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的出口大幅回升,從2月份的967.4億美元增至1522億美元,進口則達到1520.6億美元,再次刷新今年1月創下1443.2億美元的歷史新高,而當月貿易順差為1.4億美元。而總結今年首季,出口3996.4億美元,進口卻達4006.6億美元,不單是首次一季進口超過4000億美元水平,也令內地自2004年後,再次出現季度貿易逆差,差額達10.2億美元。
3月進口1520億美元創紀錄
海關總署解釋,季度出現貿易逆差,主要是受到國內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以及春節長假等因素影響。其中,春節因素於2月份得到充分反映,當月出口僅967.4億美元,顯示假期關係內地出口業務放緩,而進口1040.4億美元,使2月份出現73億美元逆差,從而造就了首季「見紅」。
值得留意的是,在公布的大宗商品進口數據中可見,一季度的主要大宗商品進口均價有顯著增幅,如鐵礦砂進口均價為每噸156.5美元,增幅59.5%;大豆為每噸573.9美元,增幅25.7%。這因素一方面亦帶動了貿易逆差的出現,另一方面也加劇了內地輸入性通脹問題。
學者:上半年逆差趨勢或持續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稱,3月份錄得順差是意料之外,因為出口速度比預期較快。他預計,今年上半年還可能會出現逆差情況,但全年有逆差則不太可能。魯政委還指出,大宗商品進口價格的提升跟內地CPI可說是同步,對控通脹而言是「大壓力」,但預料國家不會因此而讓人民幣升值:「升值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就算是一道可以治通脹的猛藥,也要考慮其他副作用。」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今年外貿總政策指導是「穩出口、擴進口、減順差」,但魯政委認為,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並不會因此而消除。
魯政委說:「從經濟角度來看,中國貿易順差不斷收窄,確實大大減低人民幣升值壓力,但從政治角度考量則不然。如果美國宣稱中國的貿易順差情况改善只是偶然性,自國逆差沒減少,那麼仍然會對人民幣施壓。」
(明報記者陳子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