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招行前董事長秦曉:監管挑戰雖大 內銀仍可買長青網文章

2011年04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4月11日 21:59
2011年04月11日 21: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內銀股過去一年股價幾經波折,至近日才見起色。去年從招商局及招商銀行(3968)董事長一職退下來的秦曉,對內銀前景不無憂慮。他指內地監管機構想引入的監管要求,若全部落實,將會令內銀每年要融資6000億元(人民幣.下同),每家內銀每隔兩年便要集資。

雖然如此,他說內銀股始終會受惠中國經濟增長,只要買入價合理,中長線仍可看好。

金融海嘯後醞釀多時的國際金融監管改革,於去年底進一步落實框架細節,《巴塞爾資本協議III》出台及系統重要性銀行的構思,意味着全球銀行業的發展將面臨更多的規管,也意味着銀行的資本愈來愈吃緊。

若落實新規 每年須融資6000億

秦曉贊同監管改革的總方向,但認為內地監管當局在引入國際監管新規時,宜考慮中西方金融業的差異,例如中國的銀行不存在資產負債表的問題——既沒有毒資產,也沒有過度槓桿化。此外,目前中國銀行業仍受利率管制的保護。

「在存款及貸款的兩個benchmarks(基準利率)中間鎖着了淨利差,利差在正常的情况下,比國際同業高1個百分點(見圖)。」秦曉表示,這個利差,相當於準資本(soft capital),「西方國家這一塊比我們小,我們的貸存比率也較他們低,槓桿率低也是準資本……一同考慮這幾個因素,才計算一個中國銀行業適應的資本要求,如果完全套用西方的東西,甚至在這之上『加碼』,會出現銀行要每隔2至3年便要到資本市場融資。現在這種要求還在討論階段,如果完全實行,未來幾年,內地銀行業每年需要在股市融資6000億元。」這樣,無論對股市,以及銀行的每股淨利潤及股價都構成重大衝擊,形成惡性循環。

中西有別 監管不宜照抄

秦曉稱,雖然根據以往歷史,銀行平均每3年融資1次,但銀行過往強勁的利潤增長,可抵消融資把每股盈利及每股淨資產攤薄的效應,「所以雖然這幾年大部分銀行已經融資過3次(見下表),但每股淨利潤還是增長的,你要在這個基礎上再加大什麼貸款撥備率,可能就不是這樣了。」

身兼全國政協委員的秦曉,在今年兩會期間,提出了加快利率市場化的議案。自言是市場經濟信仰者的他,談到這個議題時有感而發,「老百姓的錢存到銀行裏頭不能拿高息,銀行用高息把錢貸走,這已經不是經濟問題,而是不公平的問題。」

存貸利差一旦不被保護,對銀行的打擊非同小可,「大型銀行實力強,能經得起利差減少,但小銀行經不住。」但他覺得,「如果你要國家保護來生存的話,這本身就是個問題。」

利率市場化 對百姓更公平

秦曉認為,內地推行利率市場化時不能「一棍打死」,但總要逐步改變,可以先開放存款利率,「譬如原來只能(按照基準利率)下浮,不能上浮,現在可以上浮10%,然後20%,不要一波冲浪似的放開就會亂了。」他估計,利率市場化5年內應可完成。「如果5年都做不了,那你(銀行)就改行去做別的事情吧。」

利率市場化會遏抑內銀的淨利息收入,但秦曉認為,中央可以減輕內銀的稅賦,包括調低營業稅率及調整貸款撥備的扣稅安排。

受惠經濟增長 中長期看好

目前,內銀將貸款按質素分成五級,包括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及損失,後三類被列為不良貸款。「但第三至第四類撥備不可扣稅,只有最後一類(損失類)才可以,我認為,稅收與貸款五級政策應該是同步的。」

對於內銀股前景,作為銀行家的秦曉始終看好,「因為中國經濟90%都是靠銀行業支持的,而且銀行整體資產負債狀况良好,只要買入價格合理,按中長期考慮,都是可以的。」

撰文:劉欣欣、高志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