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人買樓對冲聯匯缺陷長青網文章

2011年04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4月11日 05:59
2011年04月11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像酒一樣,香港的通脹數字有三種顏色,紅色(樓價)遠比白色(消費物價指數,CPI)或玫瑰色(生產者價格指數,PPI)重要。

現時,香港通脹加速,樓價不斷創新高(令香港成為其中一個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並不令人意外。我的一位朋友最近就這樣說:「香港因幣值繼承了美國的『貨幣失禁』,以及透過供應,承傳了中國的『貨幣失禁』。」

港繼承中美「貨幣失禁」

問題是,香港還能承受上述的組合多久,港幣和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制度會否在短期內被拋進垃圾桶?我個人認為,撤銷聯繫匯率制度是不可能的,這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最簡單和最實際。若金管局決定撤銷現時的聯繫匯率制度,可以用什麼來代替它?

由於香港沒有資本管制措施,若小幅度的提高聯繫匯率(例如5%),或者讓港元變成完全自由浮動的貨幣,可能會吸引外國的熱錢流入。外國的投資者和炒家會將港元當成人民幣的替身,一味炒起它,只因覺得它可以升值。

同時,由於金管局無力對抗這些流入的熱錢,它會發覺,香港的游資比脫鈎前還要多。這反而不可能阻止物價上升,最少短期內不可能。

官僚因循 港元美元難脫鈎

第二個原因可能較為屬於制度問題,與香港的特殊政治架構有關。香港的政治領袖本身傾向「職業官僚」多於「政客」。根據往績,他們寧可不惜一切代價來維持現狀,而非建議作一些革命性的改變。這可能就是朱鎔基所說的「議而不決、決而不行」。

基於以上原因,很難想像,香港現時的政策制定者會大聲疾呼,要撤銷聯繫匯率制度。畢竟,在1997年至2003年,香港忍受樓價大跌70%,以維持聯繫匯率制度,現時的樓市泡沫造成的通脹壓力,只是小巫見大巫而已。當然,這會帶來另一些問題。

現時,一些殘舊的住宅單位的價格也高至「水浸眼眉」,大家的話題已很難不涉及愈來愈高昂的樓價。其中一個主要話題就是,樓價還可以再升多少?

按揭供款對入息的比例現時已經回升至其長遠平均線水平。這突顯了,若香港的利率由現時的谷底回升,屆時,人們幾年前對美國和英國樓市泡沫爆破後的幸災樂禍,就會在香港出現。

不過,現時樓市仍然熾熱。最近,長和系主席李嘉誠在業績記者會上評論樓市時,曾給人這樣的勸告:「只要有足夠三至四成首期,買樓來自住是對的選擇,因為會繼續有通脹。……土地有它的價值。」

港人捱得住樓價大起大跌

不用說,土地在香港可以有很多正面的作用,但「價值」已不是其中之一。事實上,在樓價去年升了20%至40%的情形下(視乎地區,高價樓的升幅最高),一向以「積極不干預」自豪的香港政府,現時已經必須借助多種行政措施來冷卻樓市泡沫。例如,將豪宅的首期提高至五成,以額外印花稅來打擊炒家的「摩貨」(成交前轉手)的行為等等。

房地產價格飈升,可能還未致於動搖政府。畢竟,香港大約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政府補貼的房屋;而另外一半則大致上是中上階層,有足夠的財政實力應付香港樓市的惡性循環。

事實上,在1997年至2003年,香港的樓價大跌了70%,但斷供的百分比卻沒有上升多少,也沒有一間銀行倒閉。(美國的樓價只要下跌5%,整個美國銀行體系就有如出現「地震」,令港人非常意外)。

事實上,香港樓市的結構非常獨特,對外國人特別殘忍。半數的人住在政府補貼的房屋;而另外一半則大致上有足夠的財政實力應付樓市的大幅波動。剩下外國人,總是在周期尾聲,樓價相對其他地方偏高時,由銀行、律師樓和保險公司帶引來港,付出愚蠢的價錢來買樓,但到經濟低潮而樓價趨向合理時離場。

外資通常接火棒上車

最佳例子就是,「上海灘」原來位於中環畢打街的1.2萬呎旗艦店的租金大加250%,升至每月90萬美元後,它放棄續租,由美資休閒服飾連鎖集團Abercrombie & Fitch(A&F)接手。

我們不知道A&F的動機和計劃。但是,「上海灘」這個香港最奢侈的本土品牌,由1994年已開始租用該舖位,若它也無法繼續承租的話,我們懷疑,這樣的租金在經濟上是否可行?

假設A&F實際支付的租金為每平方呎每年850美元,它不知要賣出多少件服飾才能支付。

有趣的是,當香港政府試圖令住宅樓市降溫時,它卻沒有為商業物業市場做些什麼,即使已有不少市民抱怨,麵店的舖位,都被名店佔據以迎合內地富有遊客,出售手表或手袋等奢侈品。

香港政府不在商業物業市場上出招,可能是因為本地的大公司一向都有購買物業作為「對冲」的傳統。因此,它們的業績中,常在非核心投資中有一次過的盈利或損失。

以東方海外(0316)去年的業績為例,18.7億美元純利中,就有10億美元來自向新加坡的嘉德置地出售旗下的中國房地產開發業務,比例超過一半。

類似的例子可能還陸續有來。不論是對還是錯,在貨幣制度有缺陷的情形下,物業投資會繼續為本地企業視為唯一的工具,對本港不完善的貨幣制度及失控的聯儲局。

Pierre Gave

GaveKal亞洲區研究部主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