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渠務署斥資共60億元,興建3條全長約20公里的雨水隧道,截流山上冲下的雨水,為無法進行大型更換及復修雨水渠工程的地區包括港島西、荃灣及荔枝角,解決水浸問題。但該3條雨水隧道工程仍未完成,預計要到2013年雨季才會發揮作用,因此,今明兩年雨季下起黃色或以上級數的暴雨,這些地區仍要受水浸之苦。
可抵50年一遇大雨
為了解決大範圍水浸問題,渠務署分別於港島西、荃灣及荔枝角地勢較高地點,依山而建直徑由4.9米至7.25米不等、足以讓港鐵列車行走的巨型雨水隧道,收集暴雨期間由山上冲下的雨水,然後排放出海。
上述地區發展多年,區內渠道早已不敷應用。以荃灣為例,目前僅能應付數年一遇的大雨,若發生黃色暴雨以上的雨量,並集中落在這些地區,很大可能發生水浸。
3條雨水隧道中,以港島西及荔枝角的雨水排放隧道工程進展較快,當中全長11公里的港島西主隧道已於今年1月貫通,荔枝角的主隧道將於今年4月底展開挖掘工程。
而荃灣的雨水隧道至今僅完成挖掘工程約40%,由於該條隧道較短,只有5.1公里,預料可趕及與另外兩條隧道於明年底完工,到2013年雨季,便可發揮作用,防洪能力即時提升至抵禦50年一遇的大雨。
水浸黑點減至16個
渠務署長陳志超昨於記者會上表示,該署推行防洪工程多年,全港水浸黑點數目已跌至16個,是歷年新低,當中下禾輋村、下禾輋及蠔涌河已完成防洪工程,餘下14個黑點之中,9個正在進行改善工程,5個規劃當中,包括過去曾發生嚴重水浸的灣仔摩理臣山道與立德里交界。當局計劃於跑馬地馬場地底,興建港島區首個蓄洪池,容量6萬立方米,等於24個標準泳池,收集山上冲下的雨水,避免雨水直接湧至下游,造成水浸。
該署預計,該項工程造價約10億元,較早前估計8億元高出25%,主要是物價上漲所致,今年稍後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