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周內地重要經濟資料相繼揭盅,近幾個月,通脹相關的系列資料更受市場矚目。繼1月份統計局CPI資料改用新權重後,本周中國央行又啟用社會融資規模資料,以期替代原有的廣義貨幣(M2)及新增人民幣貸款,成為未來貨幣政策的監測指標,內地貨幣調控不再盯緊信貸。
監管層狠手再收緊信貸
內地收縮信貸總量的同時,對信貸品質控制亦是毫不手軟。融資平台貸款被徹查,地方政府錢袋吃緊,當下各地倡建「保障房」,監管層對公租房、廉租房、棚戶區改造等保障房信貸特別放行,很快雲南、山東、河南、湖北等部分地市「因勢而動」,加緊創設保障房融資平台公司,醉翁之意明顯:藉由保障房建設之名申請貸款,不排除暗渡陳倉,挪作他用。
由於信貸收縮,融資平台對地方土地開發、基建專案的融資功能因清理而陷入窘境,上述以保障房名義獲取的貸款的投向令人生疑。中國銀監會近期勒令商業銀行平台貸款審批權全部上收至總行,並對平台貸款及已整改為公司類貸款「名單制」管理,嚴密監控貸款投向,其補漏、收緊信貸決心昭然。
貨幣總量尺規換新
中國央行本周首次「兌現」了貨幣政策新概念「社會融資規模」:去年內地社會融資規模為14.27萬億人民幣,今年第1季度為4.19萬億人民幣。央行官員稱,未來此資料的披露頻率,將由現時的季報轉為月報。
央行官員表示,對社會融資規模資料進行過系列計量模型的檢驗,證實該資料與CPI關聯度高於新增貸款與CPI的關聯度,對物價的影響至關重要。該資料與GDP、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及利率、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變數的相關性均優於新增貸款。
融資調控指標或與去年持平
自去年末起,「社會融資規模」屢屢見於總理溫家寶、央行行長周小川等高官言論,但對該指標的期望值僅為「總量合理」,而未有具體調控目標。對新指標的調控方式,各界猜測不斷。
消息人士稱,眼下決策層認同,今年「社會融資規模」的「合理水平」應是大致與去年持平,亦即14萬億人民幣左右。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本周就此明確表示,未來不可能將社會融資規模分為信貸、債券、股票三類來進行額度調控。
看來,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社會融資規模這一調控指標仍較模糊,信貸資料還不會卸下「重要貨幣指標」的標籤。不過接近央行的人士稱,北京當局或考慮在未來5年尋求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突破,以融資總量替代信貸額度調控。
馮其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