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公立醫院醫生流失嚴重,一項調查發現,公院醫生每周平均工作65小時,3%受訪醫生更指一周工作逾100小時;四成醫生稱曾因工時過長出現醫療失誤。立法會議員梁家騮建議醫管局盡快落實「標準工時」,及就超時工作補償。
每周平均工作65小時 3%逾100小時
醫管局回應說,正諮詢7個醫院聯網所有醫生對早前提出措施的意見(指增加夜間當值特別津貼、讓考取專科醫生資格達5年即晉升等),預期下月初完成諮詢,望有關措施可盡快執行。
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則回應指出,一些不停工作的部門,如急症室、深切治療部、手術室麻醉科等,醫生可按指定工時工作;但有些部門提供的服務,未必一定可(預計)在多少小時或分鐘完成,例如內科、兒科甚至外科或骨科等,他們要視乎病人病况提供持續照顧,不容易界定要多少時間才適合,他們當值時有些需要不停工作,也有些可以有休息時間。周一嶽說,最重要是希望醫管局與醫生就這方面討論,令他們因不會長期持續工作,疲累至影響工作質素。
梁家騮議員辦事處、「爭取醫生合理工時行動組」及「前線醫生聯盟」本月訪問711名公院醫生,發現八成曾因工時過長影響臨牀判斷,四成更因此出現醫療失誤。「爭取醫生合理工時行動組」發言人吳志豪表示,醫生一般只有3至5分鐘診症,「有時會開漏藥,醫生想再檢查也沒時間。長者可能有不少老人病,只有數分鐘時間,部分病症便可能會檢查不出」。
醫管局早前雖推出多項措施以改善人手流失問題,惟吳志豪表示,少於三成醫生認為措施有幫助。對於醫管局擬聘請兼職醫生,梁家騮則批評半日2000多元的工資偏低,應以4800元半日的薪金(半晝看16個症,每症300元),向私營醫院市場聘請醫生兼職。
倡設醫生標準工時 超時應補薪
聯合醫院眼科醫生羅智峰批評,醫管局提出設夜間當值特別津貼、加快晉升等措施,是將醫生訴求扭曲,「我們只想安全行醫,而不是要掙更多錢」。他們要求當局設定醫生標準工時,由每周51小時開始,最終減至每周44小時,超出則按時補薪。
對於調查指若環境持續不獲改善,八成半醫生將考慮離職,周一嶽回應說﹕「當然我們不想醫生離開醫管局,特別是年輕醫生,他們很多希望在醫管局繼續獲培訓,令他們成為專科醫生及有經驗的專科醫生,所以我們也希望醫管局與醫生代表可以在這方面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