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章明倡補貼低薪基層長青網文章

2011年04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4月26日 09:59
2011年04月26日 09:59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最低工資委員會邀得3名學術界代表加入,包括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教授陳章明。主力研究英國最低工資的陳章明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最低工資改變了本港支薪文化,他強調法例並非獨立勞工政策,應與其他福利政策掛鈎。他建議政府參考英國經驗,向未達收入中位數市民提供收入補貼,保障低下階層,發揮政策本義。

最低工資引發的爭拗無休止,今年3月才獲委任為最低工資委員會成員的陳章明認為事件「由頭到尾都很政治化」。「從勞工的角度,他們只希望待遇不少於以前,而工會由最低工資、飯鐘錢及休息日,以至法定有薪假由12日變17日一步步爭取,政治層面沒有不妥,但應與資方坐下詳談。若工會不讓步,僱主就會逢三請一(即裁走三分之二員工),中小企不聘請見習生,對整個香港運作都有影響。」

改變支薪文化 需要教育

「究竟28元,當初是如何訂立出來呢?似乎是政治角力,並非理性結果。」陳章明認為,這個由西方國家興起的政策,對本港生活文化確有衝擊,「以英國為例,最初訂立最低工資時做全面調查,以市面最低時薪而定,故大家都畀得起。歐美國家一向以時鐘計薪,每周出糧,香港傳統則是以月薪出糧,一下子移風易俗,需要教育過程」。

英國1999年引入最低工資,現時成人最低工資為時薪5.93鎊(約76港元),每年檢討水平,模式與香港相若。但陳章明認為,兩地政策的最大分別,在於本港處理勞福政策模式分割。他舉例,英國訂立家庭開支水平,並作入息審查,向未足中位數收入的市民提供收入補貼,他建議港府參考,將最低工資與其他福利政策一併考慮推行。「(最低工資)其實不單是勞工政策,與全盤個人生活開支相關,應與人均收入、綜援等福利掛鈎。香港雖有綜援系統,但只援助失業者,有工作的低收入市民,收入根本未達中位數,可如何幫助他們?」

社會競爭力或減

「最低工資的好處是人均收入變得平等,卻令社會流動減少,自由經濟動力大打折扣。如英國實施最低工資後,大學生遲3年才投身職場,不少人畢業後讀碩士,大家都想,為何大學畢業,跟一個阿嬸人工一樣,倒不如進修裝備自己,結果社會經濟競爭力大減。」

陳章明強調,最低工資政策繁複,相信這兩年任期要「摸住石頭過河」,「這不單是勞資問題,與家庭補貼、經濟補貼及人口結構都有關係,確實需時處理,最終都以保障工人飯碗為大原則。」

明報記者 陳家俊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