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粵港合作改善空氣質素近10年,粵港最新發表的空氣監測報告顯示,珠三角地區的4種主要空氣污染物,其中3種較2006年錄得7至47%跌幅,但導致能見度下降的臭氧升10%,換言之區內光化煙霧較5年前更嚴重。
4種主要污染物 3種下跌
對於可吸入懸浮粒子、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都錄得跌幅,只有臭氧上升,環保署引述理大研究指是珠三角的臭氧背景濃度上升所致,「珠三角以外地區都有經濟發展,消耗能源增加,推高背景的污染物濃度」。
環保署稱,除了粵港合作減排,亦要靠國家減排,「十二五規劃」訂下全國減排二氧化氮10%。二氧化氮是光化煙霧的主要成分,與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在陽光下會形成臭氧,影響能見度。天文台去年錄得1225小時低能見度時數,是過去3年最高。
理大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教授王韜表示,珠三角的臭氧濃度,八成來自背景污染物,顯示臭氧問題已超出珠三角範圍,中國各地區都有責任減排。
環保署表示,為進一步減低二氧化氮濃度,港府今年內會資助舊型號巴士安排選擇性催化器,以及推行遙距紅外線監測器,找出排放不合格的石油氣車及私家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