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楊汝萬:增跑道愈遲愈危長青網文章

2011年05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5月10日 05:59
2011年05月10日 05:59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的航空和航運樞紐地位,是香港競爭力的重要基礎,但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昨分析香港和中國城市競爭力時,有學者警告,「3條跑道」是21世紀國際城市的最低要求,即使香港今年決定興建第3條跑道,也要10年後才能建成,其間會有「4年真空期」,香港必須及早做出「英明決定」。

機管局料第二季諮詢

運房局回應稱,機管局的《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研究旨在檢討機場設施,以維持香港作為國際及區域航空樞紐的地位和競爭力,該研究其中一項重要議題是興建第3條跑道的可能。機管局仍預期於今年第二季度就規劃大綱諮詢公眾。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昨天舉行記者會,進一步探討日前內地社科院公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1》。記者會上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沈建法提出,香港是服務業為主的國際大都會,流動性十分重要,但目前香港機場的空運能力已遠遠落後於紐約和倫敦。

中文大學榮休講座教授楊汝萬亦指出,赤鱲角機場現在處理飛機進出能力已達上限90%左右,到2017年就會飽和,客運和貨運都不能增加,是一個「好危險的信號」。他表示,區內八大機場,每一個的跑道連構思中規劃都起碼有3條,上海及廣州按規劃更會有5條跑道,香港如不慎重考慮建造第3條跑道,就會把目前優勢和機遇拱手讓給其他對手;即使今年決定興建第3條跑道,也要10年後才能建成,其間會有「4年真空期」;而愈遲決定,真空期會愈長,痛苦會愈劇烈。

楊教授稱,未來10年,亞太的航空增長預測率高達7%,中國更達11%至14%,香港將面對來自亞太,特別是內地的競爭,必須及早應對。

被問到是否可借助鄰近城市機場互相分工時,他指珠海與澳門的跑道都很小,要借助它們是「不切實際」。 他形容,3條跑道是21世紀國際城市的最低要求,要是沒有的話,香港根本沒機會與別的城市競爭。

社科院:市民建設犧牲有責

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在同一場合則促請香港,要重訂發展目標為「世界城市」而不是「亞洲都會」,並認為個人、企業及政府都需要強調共識和「公共責任」,市民有責任建設及犧牲,但如果為一點權利去影響公共服務,會對社會無益處。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