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4隻被遺棄的年幼綠海龜,經過漁護署濕地公園人員照顧5個月後,日前終於回歸大海。不過,漁護署已加上了衛星追蹤器,繼續追蹤牠們的去向,若牠們在香港出生,那牠們成年後,或會重回南丫島深灣母海龜產卵的基地,與香港重聚。
遺棄獸醫診所 濕地公園收留
4隻綠海龜去年10月被遺棄在獸醫診所,估計大約只有10至20歲,尚未成年(二三十歲),未能辨別性別。牠們獲安排暫住濕地公園,5個月來天天吃鮮菜、鮮蝦和魚肉,體重增加了3至4公斤,每頭的體重介乎16至42公斤,從牠們喜愛食物的表現、游泳和潛泳的能力、對外來光線和觸感的反應,顯示牠們非常健康。
始終大自然才是牠們真正的家,漁護署希望牠們處於最佳狀態時,能回歸大自然,繁衍後代。不過在放歸前,漁護署亦為牠們逐一植入晶片,並在四肢扣上刻有HK字樣的金屬標記,方便日後識辨身分;龜背則貼上衛星追蹤器,讓研究員可每日上網追蹤海龜的行蹤、潛泳次數和時間等資料。
追蹤器電池只能用100天
然而,追蹤器能黏附在龜背多久仍有變數,而且追蹤器內的電池平均只能用100天。但漁護署認為,為了保育瀕危海龜,仍值得投放這些資源。該署自2002年起,一共野放了21隻海龜回歸大海,部分有使用衛星追蹤,結果發現汕尾、海南島、東沙群島和越南的白龍尾島都是海龜的棲息地。
綠海龜回歸大海後不僅要自食其力,還要面對很多挑戰,如海龜或會誤以為在海中漂流的膠袋是水母,會因吞食而損害健康,鯊魚、船和海上垃圾,都有可能成為致命威脅。為了讓海龜較易適應野外,漁護署選了在本月5日,到香港南面水域蒲台對外海面放生,一來是5月海水比較溫暖,二來是周圍有較多海藻、海草、魚和蝦等海洋生物,方便牠們搵食。
成年後或游回南丫島產卵
如一切順利,4隻綠海龜會游到距離出生地幾百至幾千公里的棲息地覓食,若牠們在港出生,牠們在二三十歲時,就回重踏「龜」途,回到南丫島深灣產卵,繁衍後代。
明報記者 張岳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