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古董瓷器九成假長青網文章

2011年05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5月19日 05:59
2011年05月19日 05:59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北京博物館昨日舉辦專家鑑寶活動,十多名文物專家為近400名市民鑑定收藏,但數百件藏品中,仿品、贋品數竟逾七成。文物專家、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班客座教授李宗揚直言,近年假文物氾濫,尤其是瓷器贋品多達90%以上。

鑑寶現場分為字畫、瓷器、首飾等區,十多名專家來自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院等,都有逾30年經驗。每名收藏者要付20元人民幣鑑定費。從上午9時至下午4時,有近400多位收藏者前來要求鑑定。

急功近利 弄件東西想發財

一名李姓市民帶來的6件瓷器藏品,在1分鐘內被鑑定全為贋品,在專家告誡「別再買」後,李先生匆忙離開。記者現場所見,許多收藏者與李先生情形類似,有收藏者得知寶物是贋品後,臉色煞白。

其實,當前市場流傳各種古董、文物鑑賞書籍。首都博物館研究員王春城表示,收藏者雖認真閱讀,但造假者對這類鑑賞書籍知識同樣熟悉,「造假者會把書上所寫的特徵,能做得非常到位。」

主辦方北京博物館學會秘書長崔學諳坦言,造假者利用的是社會浮躁的文化、人們急功近利心態,「今天弄件東西,明天就想發財心態的人不在少數。就會有人投其所好。」北京這類鑑寶活動已連續舉辦15年,目的是向市民普及文物知識,傳播文物收藏知識,也為匡正收藏界不爭之風。但每年會議假品都在半數以上。

造假登峰造極 真假難辨

李宗揚表示,當前造假規模空前,文物「坑蒙拐騙」造假已達登峰造極地步。李宗揚指出,各朝代皆有文物造假,相比以往,民國造假最為猖獗,「但當今,只會超過民國時期。造假程度前所罕見,甚至已達真假難辨程度。」他說:「中國歷史長,文物數量多、層次多,造假手段先進。」

李宗揚鑑定瓷器瓷胎、瓷釉、畫面、色彩、造型、款式已46年,「多數人沒那麼多年耐心。多數人持『賭一把』發財心態,只能愈買愈假」。

明報記者劉洪慶北京報道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