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全港47間國際學校現有逾4100個剩餘學額,但教育局未來5年仍要增加5000個學額,背後成因是日、韓和穆民學校學生少,主流國際學校卻「爭崩頭」,其中韓國國際學校餘額高達七成,美國國際學校卻已超額收生,教育界議員指國際學校學額已出現地區、需求錯配,當局卻未交代新增學額分佈。
教育局將於2011/12學年再增逾500個國際學校學額,但資料顯示,按10年9月國際學校學額及學生人數調查計算,本港47間國際學校總學額共36,015個, 只收生31,860人,剩餘學額4155個,當中約1990個是小學學額,約2200是中學學額。
韓國國際學校剩額74%
分析國際學校學生分佈,不難發現,日、韓、穆民、猶太教國際學校的剩餘學額比率最高,其中韓國國際學校無論是韓文部或英文部,剩餘學額都高達55%至74%。3間日本人學校總剩餘學額亦逾650個,佔整體學額三成多。規模較大、收生最多的主流國際學校卻爭崩頭,全港收生最多的香港國際學校僅餘4個學額。英皇佐治五世學校只剩70學額(見表)。多間「地道」學校,如白普理小學、鰂魚涌小學、沙田小學、畢架山小學、清水灣小學,收生率亦逾99%。
美國國際學校超額收生
學額只有900個的堅尼地小學「超額」收多一名學生。美國國際學校亦「超額」收生15人,全校學生達609人,但教育局說,此校收生人數並沒有超過當局批准的限額。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張文光說,不少著名國際學校學額緊張,政府要交代每間國際學校輪候入讀人數有多少才有價值,尤其是港島區外籍家庭對國際學校需求很大,當局應詳細交代未來5年會增加的5000個位屬哪些學校。
教育局長孫明揚昨在立法會上表示,現已透過租出殺校等空置出來的校舍供國際學校擴建以增學額,過去3個學年37間停辦學校的校舍,14間已重新用作教育用途,另有13間亦預留重用,餘下10間因太偏遠而交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