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性早熟研究﹕體內塑化劑高長青網文章

2011年06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6月06日 21:59
2011年06月06日 21:59
新聞類別
健康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台灣塑化劑污染食品風波掀起當地家長憂慮子女發育問題,本港衛生署數據則顯示,近年女童性早熟個案上升,由2008/09學年298宗增至09/10學年319宗,其中兩女童年僅5歲已乳房發育,本港雖未有大型研究分析女童愈趨早熟成因,但醫學界指食物和環境雌激素問題已惹起關注,台灣和上海更有研究指早熟女童體內DEHP(鄰苯二甲酸二酯)塑化劑明顯較高。明報記者

5歲女童乳房脹大

衛生署數據顯示,在學生健康服務中心檢查後懷疑性早熟學童個案由07/08年的312宗,增至09/10學年的342宗,逾九成是女童(見表),年紀最小者5歲已呈現乳房脹大的早期第二性徵。男童早熟個案較少,但亦有小一、小二男生已有睾丸發育、陰莖長大徵狀。至於性早熟原因,衛生署指他們將個案轉介醫管局兒科跟進後,署方不會調查。

不過,近年不少醫學研究提出,除遺傳因素外,食物及環境中的雌激素也是催谷女童性早熟的外因。早前台灣成功大學研究指當地性早熟女童尿液中驗出的DEHP塑化劑濃度是一般女童的4.5倍,上海復旦大學07年發表的研究更顯示,性早熟女童血清中含有DEHP和DB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塑化劑者,分別佔22.7%和27.3%,正常兒童分別僅有3%和4%。

含量愈高 卵巢愈大

性早熟女童血清的塑化劑含量愈高,其子宮和卵巢體積亦愈大,顯示此等化學物與性器官發育有關係。研究人員警告,數據已顯示,「性早熟女童受DEHP和DBP污染的程度均比正常兒童嚴重得多」。

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坦言,近年本港女童發育年齡確有提早趨勢,在80年代11、12歲才發育,現在不少在8、9歲已發育,大部分也原因不明,撇除遺傳和極小部分因腦下垂體有問題,一般相信與「人為因素」如服用成藥含激素有關,至於塑化劑等環境激素關係,近年始有較多研究顯示或有可能。

過往處理不少兒科性早熟個案的私家兒科醫生鄭碧純說,很多家長已關注兒童從進食和環境中攝取雌激素是早熟成因。浸大生物系教授黃港住早前化驗本港市面各種肉類和魚類,已發現普遍含有類雌激素,當中以牛肉和豬肉最高,雞皮含量亦較雞肉高4至5倍,他不諱言,兒童攝入塑化劑亦屬問題。多名專家均提醒家長勿讓子女偏食某種肉類,盡量少攝入化學物質。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