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香港,大部分人的生活是迫車上班,明天周一,又是不準時下班的一星期。人們為兩餐忙碌打拼,即使為人父母,也要雙雙外出,小孩幸運或不幸,留家傭照顧;有些是幸或不幸,自生自滅天生天養。
中產家庭,假日可能在商場消閒消費;低下階層,留在家中節衣縮食,對着牆發愁。
沒有太多人會留意,生活的味道和質感,除了苦究竟還有什麼,快樂更加是奢侈。
一名港女,把生命的版圖擴充至瑞典後,卻找到她最北的幸福。
你若問周游,她會告訴你,理想生活其實在何處都能過,生活原來的美麗,一直在我們手裏。
北方的國度,遙遠得很,但因為網絡,被徹底拉近。
訪問彼方的周游,對話只能在面書進行,數天以來,斷斷續續校準時差,在網絡與周游「碰面」。中英文字夾雜網絡表情符號,換來了對她北歐生活的少少了解,其餘的,早已在網絡讀過,更在她剛出版的《幸福在最北》重溫。網絡想必是大部分人首先認識周游之地,她的港人瑞典生活冷在外暖在心,被濃縮在精煉的文字。由在港工作的全職廣告創作人,搖身變成遠嫁他鄉的家庭主婦,周游的生活,調息摸索經年,一樣富足豐盛。
在瑞典生活
A picture speaks a thousand word,她的網誌「從前2011年在瑞典」,貼滿芳芳悠悠成長的照片,間或有她丈夫的身影。當博士爸爸忙着改善居所工程,芳芳悠悠也自得其樂地自製各樣玩意﹕冬天在戶外砌雪人、春秋時採花集草,她們也玩家家酒,或踩着爸爸弄的高蹺。室內同樣是她們的遊樂場,有時閒閒地看卡通,縫製布偶,有時幫媽媽煮食或做家頭細務,把拾來的樹葉做拼貼畫……讀者看到,每每驚奇她們的創造力。而鏡頭後面,是媽媽充滿關愛的一雙眼睛。周游的家,就像瑞典家品品牌的廣告一樣,自製溫馨隨手可得。但這幅幸福圖畫,也不是童話般神奇發生的,而是命運叫周游遇上異國的人,而她以勇敢作回應。
在香港生活
把時間倒回十二年前,周游就像你我,是香港上班族,躋身創意工業,曾為文案高手,根本沒下班時間。一天乘五次的士趕往不同目的地,視作等閒,下班後不忘與友碰面吃喝玩樂,是典型港式的趕忙急速生活節奏——付出許多時間精力,但是回報?「雖然得到錢,但無甚價值,因為精力都是為老闆而花,他只想賺取商業盈利。」但有別於大部分人,周游總想辦法找一點自我,「小動作如在中環區上班時,我會帶備牛仔褲下班換,大動作如搬離城市,我分別在大埔、西貢和南丫島居住過」。她渴求的空間是生理也是心靈的。體內的身痕因子,除了基於小時候一家擠住公屋,也是主流生活以外的嘗試,因此,她的出走,或許並不太令人意外。「我其實不算工作狂,但可能生得牛高馬大,總是被委以重任。」我想像她在彼方的屏幕前笑着說,所以當愛情來到,她毫不猶豫地放棄薪金前程,收拾細軟前往瑞典。
在巴士生活
瑞典的生活文化與香港的最大分別,她這樣分析﹕「瑞典人作興什麼都動手自己做,在港,只要付出金錢,便能換來一切生活上的方便,瑞典人卻甚少假手於人,即使有錢,也不會請得動別人幫你搬屋。」所以他們盡量自製一切,包括娛樂、膳食、居室工程等。當中的大proj ect,要算把舊巴士改裝成居所吧。他們曾花整個夏季,置下一架老舊巴士,在三十平方米的車廂內,自建儲物空間、儲水設備及暖氣系統,然後住進該流動公寓裏,把每天變成公路電影。平日在車庫停泊取電,綁定書本使它們不致掉下來後,便可四處去,聽上去多麼自在。體驗另類的生活方式,原來不止離鄉別井,可以去到更盡,回望那段生活,周游肯定﹕「那是一個很好的過程,使我證實了三點,第一,人其實不需要太多東西生活,第二,好生活不需高昂花費,三,不試過你永遠不會知道!」兩年半後,他倆正正經經「上樓」,也只因為懷孕了,要為將出生的女兒成立一頭家。
成家
周游一家四口目前住在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兩女兒芳芳悠悠,還有肚子裏的一個豆豆快將出世。他們的居所,是一間有花園的大屋,風景怡人,她亦有車出入,表面證供的確是港人夢寐以求的生活,但正面背後,她一家的生活細節原來是這樣的﹕
衣﹕有得二手的都二手。
食﹕天天舉炊,瑞典人不會無端出去食飯,太冷太貴太遠,不會有外賣。
住﹕大屋建於1933年,每到夏季天氣許可時都要翻新不同部分,有時是屋頂,有時是地窖。
行﹕車子亦是老車,天冷亦要剷過雪才能開動。
家具﹕除了家電,沒有一件是真金白銀買回家的,不是自製便是別人的棄物。
作息﹕六時起牀,九時就寢
還沒提瑞典惱人的天氣,一年有一半日子陽光三點便下山,這些對在港土生土長的周游,都要重新適應。沒有港人的多快好省,找麻煩卻省錢的路來行,帶給她什麼?「我不但能從過程中知道事物的原理和運作,也變得有耐性,意會到沒什麼是必須要趕的,需要的是時間。我們爭分奪秒,其實多出的時間要多幹什麼?吃喝玩樂?消費?」瑞典的慢生活使她反省。而且事情總有兩面,雖然周游常常抱怨秋冬時天很快黑,使瑞典人常常患冬日憂鬱,烏雲的金邊卻是,「夏季時,天四點就光了,直到晚間十一點,瑞典人都往室外活動去了,我們家也會四處野餐走動,不用再呆在室內」。
由此可見,居住環境與愉快指數,其實未必有直接關係﹕「那只是外在的因素,我們要安定的,是我們的心或心情。」有心情享受生活,其實哪兒都好。
成為媽媽
由職業婦女,變成處理日常瑣碎、照顧小朋友的家庭主婦,只間或替雜誌寫點瑞典設計的報道,周游明言,的確有點壓抑,但她亦這樣形容﹕「女兒是我最大的挑戰,也是我生命中最大的成就,那份喜樂和意義是無可代替的。」與女兒們相處,使她照見自己的童年﹕「最大的掙扎是要擺脫父母對我的影響,不將他們對我的一套用在女兒身上。那影響原來是無形的,像小時候,他們常常話你再唔乜乜物就比警察拉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