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在中國人的傳統思維中,有一條叫「不患寡而患不均」。「均」是指財富分配的結果平均。以我們這樣的傳統思維推測美國人「佔領華爾街」的動機,很容易想到分配不均,以為是貧富差距加大導致了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嚴重對立。然而這是跨文化的誤解。美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在過去十多年裏確實拉大了許多,但是美國公眾處之若素。他們在意的是別的東西。
美社會保障不及歐 工人走上街頭
促使美國人「佔領華爾街」的動力不是「不均」而是「寡」。所謂「寡」就是最低收入階層的生活水平降到了難以容忍的水平。造成這個結果的是當前美國居高不下的失業率。金融危機讓美國的失業率從2008年初的5%以下,一路上升到2009年第三季的10%以上,之後一直保持在9%左右。工人們等待就業,逐漸失去耐心,最後終於走上街頭。
美國的社會保障程度比不上歐洲,失業導致的生存狀况下降非常明顯。歐洲的高福利給失業者提供了更好的保障,但是讓政府背上沉重的包袱,如今債台高築,面對還債困難。無論美國還是歐洲,若要根本解決問題,不能繼續依靠債務和金融把戲,必須真正地降低失業率。
歐美國家工人如何失去了就業機會、他們的工作去了哪裏?
儘管原因和結果相距萬里,深諳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學者們也很容易抓住問題的本質。據報道,中國投資公司(CIC)監事會主席金立群指出:歐洲高福利國家的工人每周平均工作30小時,美國工人每周工作40小時,中國工人每周工作47小時,「卻只掙到歐洲人花掉的錢的十分之一」。
這樣的工時和工資差距足以吸引企業家的眼球。在全球化分工的今天,誰能更多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資源,誰就能夠獲得競爭優勢。因此,競爭愈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愈會爭先恐後地轉移到中國。這也是經濟學家給企業家的建議:海外設計,中國製造,全球銷售。於是,中國工人的競爭優勢釋放出來,造成低端就業機會在洲際轉移:中國工人上崗、歐美工人失業。
低端就業機會 洲際轉移
誰應該幫助歐美失業工人?
在美國,有責任降低失業率的不是華爾街,而是華盛頓。10月15至16日兩天,蓋洛普(Gallup)公司通過電話隨機調查了美國境內的1026名18歲以上成年人。調查的問題之一是「華爾街的金融機構還是華盛頓的聯邦政府,誰更應該為美國經濟目前遇到的難題受到批評?」統計結果顯示:30%的受訪者選擇了金融機構,64%選擇了聯邦政府。「佔領者們」也確實從華爾街移師華盛頓。
華盛頓(以及歐洲的政府們)能夠做什麼?
金立群的建議是讓歐美工人向他們的中國同行學習。據報道,他「以嚴肅的態度對歐洲國家領導人」說:「誘導懶惰型」的勞工法在二戰期間就開始在歐洲實施,西方人被他們的福利制度寵壞了;要想逃脫這場經濟衰退,他們需要做的就是稍微努力點工作,稍微延長點工作時間;從長遠來看,要解決纏身的債務問題,歐洲只能強力削減福利支出以及廢除那些使得歐洲工人日益在世界市場上失去競爭力的嚴格的勞工法條款。
金主席的建議恐怕不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辦法。削減福利只適合福利過高的個別歐洲國家,不適合福利並非過高的其他歐洲國家和美國,更不適合生產能力依然普遍過剩的整個世界。降低工人福利的結果必定是降低居民消費,讓本來已經過剩的全球生產能力更加過剩。全球性的生產過剩導致各工業化國家全力爭奪全球市場,導致戰火不斷,包括兩次世界大戰。工業化國家普遍建立福利制度與再也沒有發生世界大戰不無關係。
世界福利標準趨同迫切
那麼,有沒有替代方案?
有。「佔領華爾街」的人們不妨考慮一下馬克思的智慧:工人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在全球化的時代,要讓歐美工人在全球化的勞動力市場上恢復競爭力、獲得就業機會,恐怕只有一個途徑:在全世界範圍內消滅「血汗工廠」,讓中國工人的福利水平靠近美國工人的水平。這意味要提高他們的工資、減少勞動時間和強度、加強勞動保護、降低工傷死亡率、避免拖欠工資等等。
一體化的世界經濟需要各國遵守共同的準則。福利標準就是共同準則之一。隨着體量龐大的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福利標準趨同愈來愈迫切:不是歐美工人的福利水平向中國工人靠攏,就是中國工人的福利水平向歐美工人看齊。二者必居其一。為了避免二戰之前反覆發生的經濟危機和日益嚴重的階級對立,提高福利水平的路徑更具可持續性。
吳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金融所銀行研究室副主任
美社會保障不及歐 工人走上街頭
促使美國人「佔領華爾街」的動力不是「不均」而是「寡」。所謂「寡」就是最低收入階層的生活水平降到了難以容忍的水平。造成這個結果的是當前美國居高不下的失業率。金融危機讓美國的失業率從2008年初的5%以下,一路上升到2009年第三季的10%以上,之後一直保持在9%左右。工人們等待就業,逐漸失去耐心,最後終於走上街頭。
美國的社會保障程度比不上歐洲,失業導致的生存狀况下降非常明顯。歐洲的高福利給失業者提供了更好的保障,但是讓政府背上沉重的包袱,如今債台高築,面對還債困難。無論美國還是歐洲,若要根本解決問題,不能繼續依靠債務和金融把戲,必須真正地降低失業率。
歐美國家工人如何失去了就業機會、他們的工作去了哪裏?
儘管原因和結果相距萬里,深諳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學者們也很容易抓住問題的本質。據報道,中國投資公司(CIC)監事會主席金立群指出:歐洲高福利國家的工人每周平均工作30小時,美國工人每周工作40小時,中國工人每周工作47小時,「卻只掙到歐洲人花掉的錢的十分之一」。
這樣的工時和工資差距足以吸引企業家的眼球。在全球化分工的今天,誰能更多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資源,誰就能夠獲得競爭優勢。因此,競爭愈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愈會爭先恐後地轉移到中國。這也是經濟學家給企業家的建議:海外設計,中國製造,全球銷售。於是,中國工人的競爭優勢釋放出來,造成低端就業機會在洲際轉移:中國工人上崗、歐美工人失業。
低端就業機會 洲際轉移
誰應該幫助歐美失業工人?
在美國,有責任降低失業率的不是華爾街,而是華盛頓。10月15至16日兩天,蓋洛普(Gallup)公司通過電話隨機調查了美國境內的1026名18歲以上成年人。調查的問題之一是「華爾街的金融機構還是華盛頓的聯邦政府,誰更應該為美國經濟目前遇到的難題受到批評?」統計結果顯示:30%的受訪者選擇了金融機構,64%選擇了聯邦政府。「佔領者們」也確實從華爾街移師華盛頓。
華盛頓(以及歐洲的政府們)能夠做什麼?
金立群的建議是讓歐美工人向他們的中國同行學習。據報道,他「以嚴肅的態度對歐洲國家領導人」說:「誘導懶惰型」的勞工法在二戰期間就開始在歐洲實施,西方人被他們的福利制度寵壞了;要想逃脫這場經濟衰退,他們需要做的就是稍微努力點工作,稍微延長點工作時間;從長遠來看,要解決纏身的債務問題,歐洲只能強力削減福利支出以及廢除那些使得歐洲工人日益在世界市場上失去競爭力的嚴格的勞工法條款。
金主席的建議恐怕不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辦法。削減福利只適合福利過高的個別歐洲國家,不適合福利並非過高的其他歐洲國家和美國,更不適合生產能力依然普遍過剩的整個世界。降低工人福利的結果必定是降低居民消費,讓本來已經過剩的全球生產能力更加過剩。全球性的生產過剩導致各工業化國家全力爭奪全球市場,導致戰火不斷,包括兩次世界大戰。工業化國家普遍建立福利制度與再也沒有發生世界大戰不無關係。
世界福利標準趨同迫切
那麼,有沒有替代方案?
有。「佔領華爾街」的人們不妨考慮一下馬克思的智慧:工人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在全球化的時代,要讓歐美工人在全球化的勞動力市場上恢復競爭力、獲得就業機會,恐怕只有一個途徑:在全世界範圍內消滅「血汗工廠」,讓中國工人的福利水平靠近美國工人的水平。這意味要提高他們的工資、減少勞動時間和強度、加強勞動保護、降低工傷死亡率、避免拖欠工資等等。
一體化的世界經濟需要各國遵守共同的準則。福利標準就是共同準則之一。隨着體量龐大的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福利標準趨同愈來愈迫切:不是歐美工人的福利水平向中國工人靠攏,就是中國工人的福利水平向歐美工人看齊。二者必居其一。為了避免二戰之前反覆發生的經濟危機和日益嚴重的階級對立,提高福利水平的路徑更具可持續性。
吳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金融所銀行研究室副主任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