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學者談「臘」﹕古時燎燒豬肉利收藏長青網文章

2011年12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2月13日 08:35
2011年12月13日 08: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資料提供﹕吳瑞卿博士

簡介﹕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先後主修歷史及中國文學,曾於中大崇基學院擔任學生輔導與通識教育工作。1988年移居美國後從事翻譯及廣告創作。


臘味是家常珍味,近日氣溫驟降,最近一次跟吳瑞卿博士飯局,當中一道蒸臘味,有臘腸、膶腸、臘肉、臘鴨,看似平常不過的家常菜,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以下文章,引用自吳博士的著作《古法食譜》,〈奧肉(藏豬肉法)〉一章,吳博士加入了註解,說明魏朝之人,如何將豬肉炮製成可收藏的食品,如臘肉一樣,同樣在臘月開始製作,不過不用風乾,而用火燎燒及烹煮。


「先養宿(隔年)豬令肥,臘月中殺之。燅(用火燎燒)訖,以火燒之令黃,用暖水梳洗之,削刮令淨,刳去五臟。豬肪煼(煎炒)取脂。肉臠(塊)方五六寸作,令皮肉相兼,著水令相淹漬,於釜中煼之。肉熟,水氣盡,更以向所煼肉肪膏煮肉。大率脂一升,酒二升,鹽三升(疑原文分量有誤),令脂沒肉,緩火煮半日許,乃佳。漉出(撈出)甕中,餘膏仍瀉肉甕中,令相淹漬。食時,水煮令熟,而調和之如常肉法。尤宜新韭爛拌。亦中炙噉(用火烤着吃)。其二歲豬,肉未堅,爛壞不任作也。」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

◆伸延閱讀﹕《古法食譜》

作者﹕吳瑞卿

出版﹕商務印書館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